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既要对事也要对人
【发布时间:2003-08-13 00:00:00】 【稿件来源:】 【作者:】 【关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这番话形象而又具体地阐述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号令,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许多领导干部是能够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总揽全局,推动实践的。但也有的同志在学习中既不对事,也不对人,学习贯彻相互脱节,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有的只对事不对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谋划工作还可以,但用以改造主观世界、促进道德修养就差多了,个别的甚至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有的只对别人不对自己,要求他人非常严格,对待自己就用另一个标准。当前,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学习认认真真改造世界观,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之中,加强官德修养,端正领导作风,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一贯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改造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坚定信仰、纯洁道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动力”,是抵制腐朽、抗住诱惑、保持本色、与时俱进的“总开关”。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事关领导素质、党的形象,决非小事,必须认真对待。

  改造主观世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实需要。“既要对事又要对人”,二者具有根本的一致性,统一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首先,提高主体认识能力需要思想改造。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更不可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由于主体认识能力的差异,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也会大不相同。只有不断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党员领导干部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更好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提高主体实践能力需要思想改造。改造客观世界是主体有目的的活动,涉及到主体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幸福美好的未来,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没有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生价值观,就不可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不可能具有拒腐防变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是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牢记“两个务必”,保持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实需要。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这里所说的“崇高”,便是指自觉地改造世界观,修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而科学的世界观,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一靠实践,二靠先进思想的武装。所以在当前就是要学深悟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思想层次和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必须投身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在火热的生活中,加强修养和锻炼。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悟透权力性质,明白公仆地位,坚持“慎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住小节,顶住诱惑,清清白白当官,堂堂正正做人。改造主观世界,还要打持久战,它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学习和改造中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真正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自觉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奋斗。


                                 (来源:新浪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