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排头兵地位面临挑战 呼唤“泛珠三角”经济区
【发布时间:2003-09-12 00:00:00】 【稿件来源:】 【作者:】 【关闭】
■长三角各省市经济正在全面提速,广东经济的排头兵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通过培育和开发区域统一市场,挖掘区域市场潜力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必须将“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协作区,使之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放大“大珠三角”的市场需求潜力
■共同研究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及其与港澳之间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的制度基础
南方网讯 有迹象表明,长三角各省市经济正在全面提速,广东经济的排头兵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虽然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步伐依然强劲,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社会商品零售额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总量值保持了全国第一,但从相对数来看,上半年广东省在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增速上丧失了领先的地位。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广东省已经不占绝对优势。今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江苏高出广东15.44%。更新改造投资近三年平均增长率江苏高出广东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差距更明显,近三年年均增长率广东只有10.4%,而江苏已达25.0%。长三角经济发展态势如此咄咄逼人,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其区域统一大市场的预期与看好。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无非是市场要素、资源要素和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没有障碍和交易壁垒的统一共同市场及相应的统一共同市场法则,意味着消费、出口和投资三大市场需求潜力放大,意味着制度协调、资源配置两个效率的改善,意味着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协调效应”、“资源互补效应”和“需求放大效应”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已为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通过培育和开发区域统一市场,挖掘区域市场潜力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都具备连接国际市场的地缘优势。但是长三角地区发达的跨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把以上海为中心的近20个接近或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大中城市连为一体,把山东、安徽等邻近省市纳入为市场腹地。
同时,资源流动使用、产业发展定位等社会经济制度也在统一协调推进,区域统一大市场的雏形已现,要素配置效率和集聚能力大幅提高。相比较而言,广东珠三角地区拥有发达富裕的城市群,基础设施也较完善,且共处一省之内,制度更加协调,统一市场初步形成。但其本身拥有的资源总量(特别是科技教育资源)、GDP、居民收入等经济总量不及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市场需求潜力有限。珠三角有毗邻港澳的优势,又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但在CEPA签署之前,跨国境的劣势使制度难以协调,不能凸显国外市场拓展优势。与此同时,跨省境快速交通网络及制度沟通也还有待完善。所有这些是有效启动“大珠三角”统一大市场和充分酝酿“泛珠三角”统一大市场的制约因素。
市场腹地小是我们的“软肋”。在与长三角的经济竞争中,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广东目前的优势地位将很难继续保持。因此,必须积极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首先,发展和利用好广东珠三角统一市场相对成熟优势,这是我们扩大和提高的基础。利用现有软硬件设施、制度创新、产业布局等统一市场基础,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部门对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范调控职能,统一部署,清除内部市场障碍,做到有序发展。其次,加快推进“大珠三角”
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CEPA的顺利签署为“大珠三角”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动力。CEPA为消除内地与港澳之间资源要素和企业产品自由流动门槛,逐步达到产品市场一体化和投资市场自由化,提供了保障,这是我们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最好机遇。再次,将“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协作区,使之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放大“大珠三角”的市场需求潜力。
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树“共进共荣”意识,主动加强区域协调沟通,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要打破地域界限,统一布局和建设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走区域经济法律政策趋同的道路,做到产业发展协调规划,借此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解决各自为政、低层次竞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问题。其二,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
要加强规范、统一、透明的市场制度建设,确保市场安全,保障利益预期,减少交易成本。统一制度建设是区域协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一市场的根本保证。目前长三角地区可预期的透明化的统一市场规则,已经构成其发展的核心优势。共同研究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及其与港澳之间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的制度基础。
(来源:南方网)
■通过培育和开发区域统一市场,挖掘区域市场潜力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必须将“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协作区,使之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放大“大珠三角”的市场需求潜力
■共同研究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及其与港澳之间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的制度基础
南方网讯 有迹象表明,长三角各省市经济正在全面提速,广东经济的排头兵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虽然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步伐依然强劲,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社会商品零售额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总量值保持了全国第一,但从相对数来看,上半年广东省在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增速上丧失了领先的地位。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广东省已经不占绝对优势。今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江苏高出广东15.44%。更新改造投资近三年平均增长率江苏高出广东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差距更明显,近三年年均增长率广东只有10.4%,而江苏已达25.0%。长三角经济发展态势如此咄咄逼人,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其区域统一大市场的预期与看好。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无非是市场要素、资源要素和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没有障碍和交易壁垒的统一共同市场及相应的统一共同市场法则,意味着消费、出口和投资三大市场需求潜力放大,意味着制度协调、资源配置两个效率的改善,意味着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协调效应”、“资源互补效应”和“需求放大效应”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已为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通过培育和开发区域统一市场,挖掘区域市场潜力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都具备连接国际市场的地缘优势。但是长三角地区发达的跨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把以上海为中心的近20个接近或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大中城市连为一体,把山东、安徽等邻近省市纳入为市场腹地。
同时,资源流动使用、产业发展定位等社会经济制度也在统一协调推进,区域统一大市场的雏形已现,要素配置效率和集聚能力大幅提高。相比较而言,广东珠三角地区拥有发达富裕的城市群,基础设施也较完善,且共处一省之内,制度更加协调,统一市场初步形成。但其本身拥有的资源总量(特别是科技教育资源)、GDP、居民收入等经济总量不及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市场需求潜力有限。珠三角有毗邻港澳的优势,又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但在CEPA签署之前,跨国境的劣势使制度难以协调,不能凸显国外市场拓展优势。与此同时,跨省境快速交通网络及制度沟通也还有待完善。所有这些是有效启动“大珠三角”统一大市场和充分酝酿“泛珠三角”统一大市场的制约因素。
市场腹地小是我们的“软肋”。在与长三角的经济竞争中,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广东目前的优势地位将很难继续保持。因此,必须积极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首先,发展和利用好广东珠三角统一市场相对成熟优势,这是我们扩大和提高的基础。利用现有软硬件设施、制度创新、产业布局等统一市场基础,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部门对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范调控职能,统一部署,清除内部市场障碍,做到有序发展。其次,加快推进“大珠三角”
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CEPA的顺利签署为“大珠三角”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动力。CEPA为消除内地与港澳之间资源要素和企业产品自由流动门槛,逐步达到产品市场一体化和投资市场自由化,提供了保障,这是我们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最好机遇。再次,将“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协作区,使之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放大“大珠三角”的市场需求潜力。
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树“共进共荣”意识,主动加强区域协调沟通,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要打破地域界限,统一布局和建设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走区域经济法律政策趋同的道路,做到产业发展协调规划,借此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解决各自为政、低层次竞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问题。其二,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
要加强规范、统一、透明的市场制度建设,确保市场安全,保障利益预期,减少交易成本。统一制度建设是区域协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一市场的根本保证。目前长三角地区可预期的透明化的统一市场规则,已经构成其发展的核心优势。共同研究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及其与港澳之间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的制度基础。
(来源:南方网)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