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司法促消费,繁荣市场拼经济”。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2024年,广州法院涉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案件总量稳中有降,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高。2024年全市法院小额案件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同比上升,部分涉消费类案件快速审结,减轻了消费者的诉累,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
二是新兴消费领域问题增加,经营不规范问题亟需治理。以网络消费为例,部分商家对商品的性能、质量、功效等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而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商品与宣传明显不符。
同时,商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较为常见,也是该类案件纠纷持续占比较高的原因。
三是服务类消费风险多样,预付式消费矛盾集中。教育培训、美容美发、健身服务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形式多样,暴露出“捆绑销售”“霸王条款”等行业乱象,“卷款跑路”“退费难”等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在谢某与某运动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中,年近七旬的谢某一年内与某运动公司共签订28份私教协议,并支付百万余元私教费,一段时间后以身体不适等原因提出退费。法院支持谢某解除合同的请求,判令退还尚未履行的大部分费用。在陈某与刘某、某平台公司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中,陈某以不菲的价格网购的一款翡翠手镯,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法院判决卖家刘某退还全部货款,陈某退还手镯。
而面对消费者不诚信时,法院同样公平地保护商家的合法权益。在某贸易公司与汤某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汤某收到女包后,却以“未收到货”为由,利用平台规则虚假申请退款且拒绝退货,法院判定汤某向某贸易公司支付相应货款,并酌情赔付其维权支出。
这些典型案例,内容聚焦食品安全、电商售后、医疗美容、婚庆服务、健身打卡等热点领域,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不仅警示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权指引,也引导消费者合理行使权利,彰显了广州法院以法治引领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的决心。
法院通过专业审判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还助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一是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便利消费者依法维权。加强府院联动协作,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构建在线 “一站式”解纷体系,联动形成解纷合力。
二是充分利用示范诉讼,降低消费维权经济成本。针对涉众型消费纠纷,建立“首案示范+类案调解”工作模式,实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的示范效应,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稳定预期。
三是创新法治宣传方式,营造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通过以案说法、发布典型案例、送法进社区等方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工作,提升消费者法律意识,引导正确消费理念。
广州市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翔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推动涉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审判质效提升,助力广州实现“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广货卖天下”,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法治护航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升级新高地。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