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正式启用
文/图 董柳 张豪 郑育婷 刘莹莹
2月27日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启动仪式暨2022年度全市法院十佳调解员•十大调解案例新闻发布会,宣告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正式启用。
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法院诉前化解纠纷15.5万件,三成以上纠纷在诉前过滤分流,全市法院去年新收案件11年来首次同比回落,降幅达9.6%,彰显出多元解纷的巨大力量。
发布会上,广州中院向翟筱雪、冯秋培、周一余、黄丽芬、苏萍、林子俊、张利红、康小鸫、林歆、张邓敏等十佳调解员和十大调解案例获奖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现场走访
调解中心既温馨又舒适
走进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标识,旁边是“启德和谐”的红色印章;接待台设计新颖,外形如一把钥匙,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寓意当事人在这里可以拿到解开心结的钥匙,能够和谐解开矛盾纠纷。”广州中院立案庭副庭长张朝晖介绍说。
大厅中心有一块大屏幕,是广州法院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大数据平台,展示了全市两级法院调解的数据,包括调解案件的数量、类型、涉及的金额等;大屏幕的右边还设有4块小屏幕,分别展示调解的流程指引、调解宣传片、十佳调解案例以及调解员的信息等,以便让当事人更好地了解调解流程,选择合适的调解员。
顺着大厅往前走便是调解室,每间调解室的墙上都写有“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标语。此外,该解纷中心还设有启德书吧,陈列了一些书籍、杂志,供当事人休闲时翻阅。
“感觉特别温馨,很舒适,让人放松。”第一次来参观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的广州市荔湾区法院调解员林子俊说,他刚荣获了2022年全市法院十佳调解员称号,擅长劳动纠纷案件。“劳动争议双方往往矛盾比较深,若通过诉讼去处理,往往双方矛盾会越来越深。但作为调解员,希望把矛盾化解在前面。有一个舒适的调解环境也很重要,往往当事人把情绪宣泄出来就会逐渐恢复理性,就更容易调解成功了。”
中心功能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据介绍,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集宣传展示、智慧解纷、法律咨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力量。该中心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内设接待区、洽谈区、多媒体展示墙、联动室、书吧、调解室等功能区域,与诉讼服务大厅相互贯通,来现场办事的人民群众,愿意调解纠纷的,立案、诉服人员将引导其到中心来咨询和接受调解,顺畅实现诉调对接。目前,中心有5名常驻调解员。
中心体现了不少智慧法院成果:中心内设多媒体大屏,展示的是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该大数据平台对全市法院调解数据情况进行展示和分析。大数据平台用三块分屏实时对调解案件整体收案数、调解成功数/率、调解平台“三进”和“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等工作进行分析、排名,为广州中院对全市多元解纷工作、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的统筹管理提供智能化大数据支持。多媒体展示墙的4面展示屏为可触控屏,有解纷流程、引导视频、调解案例、调解员信息,当事人可根据自身需求了解相关内容。联动室远程对接全市基层法院、各调解组织所有调解工作室,可以远程指导基层法院、调解组织调解工作,亦可在线调解和开展在线司法确认。
广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耀庭表示,近年来,广州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强化多元解纷集成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成效初显。此次启用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对巩固提升全市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经验
去年超三成纠纷在诉前过滤分流
据统计,2022年广州法院诉前化解纠纷15.5万件,涉及标的额540.7亿元,三成以上纠纷在诉前过滤分流。新收案件11年来首次同比回落,降幅达9.6%。
广州中院立案庭庭长张筱锴介绍,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州法院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工作上多措并举。
近年来,广州中院不断扩容升级解纷资源,完善预防分流体系,并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方式。一方面,注重凝聚更广泛的解纷力量,积极扩展市、区横向联动范围,推进台办、总工会、侨联、工商联、人社、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等12部门指导下的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并纳入“总对总”诉调对接资源库,会同138家单位构建“法院+”纠纷化解大格局,有效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纠纷化解联动体系。同时,不断推进解纷资源扩容升级,组织343家调解机构、3865名调解员在诉前、审前参与调解工作,提供覆盖85%以上民商事案由的专业化解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诉讼辅导员释明、立案人员指引等方式强化诉前引导,落实9类重点民生领域案件前置调解,全力推进纠纷诉前分流。
为了让纠纷化解服务更便捷,广州中院全面优化ODR解纷平台功能,会同广州金融权益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入失联修复技术,精简平台在线申请司法确认步骤,切实提升平台应用的便利化程度,司法确认有效率99%、平均周期13.7天。诉前调解用时较诉讼程序缩短76.5天;深化“5G+”智能解纷模式建设,践行《南沙方案》,实现诉前调解分流、跨境授权见证、签署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听证、送达法律文书等事项全流程线上办理,促进诉讼与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有机衔接,纠纷化解更加便捷;严守保障群众诉权的底线,在ODR平台设置30日调解期限,到期未成功调解案件自动转入立案系统,坚决杜绝“久调不立”。
广州中院还注重向基层、向前端倾斜解纷资源,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充分利用人民法庭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前沿阵地的优势,与基层党委联动,设置法官联络站、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驿站、物业服务诉前联调派驻点等基层解纷站点104个,把解纷服务延伸到基层末端、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目前,全市188个基层治理单位及30个人民法庭均已入驻线上调解平台。
姜耀庭表示,接下来,广州法院将从更高层次上谋划和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多元解纷中心作用,深化多元解纷与智慧法院建设深度融合,加强粤港澳解纷资源联动,扎实推进《南沙方案》落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更高层次实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社会治理。
十大案例
彰显公正高效化解矛盾冲突
发布会上发布的十大调解案例,涵盖金融证券、知识产权、建筑工程、商铺租赁、教育培训、道路交通、机票退票、相邻关系、家事关系等各类纠纷,通过灵活应用多方联调、示范调解、有偿调解、中立测算等多种创新解纷机制,公正高效地将社会矛盾冲突化解在诉前、执前,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如“全国首份‘噪声扰民’诉前禁止令,还‘静’于民——崔某与李某等相邻纠纷”一案中,邻居间因搭建雨棚等问题产生纠纷,李某在自家卫生间播放“荒山野鬼”录音,严重影响邻居崔某的正常生活,广州市海珠区法院经审查作出全国首份“噪声扰民”诉前禁止令,裁定李某等不得通过播放录音扰民。后该院生态城法庭联合和韵调解工作室就崔某与李某之间邻里纠纷组织调解,促成邻居间自觉减少彼此的影响,邻里关系重归宁静的良好效果。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例”。
又如“教育培训人数多,类案调解见效快——163件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系列案”中,某教育咨询公司因受政策影响无法开展培训课程,163名学员家长联系退费无果从而产生纠纷。广州市番禺区法院委派市桥街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员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并组织当事人逐个梳理剩余课程及费用,最终当事人均与某教育咨询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成功化解一起教培类群体性纠纷。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