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人民法院报】广州:如期出色完成脱贫攻坚帮扶任务
【发布时间:2020-12-28 11:08:03】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谭鹤欣 黄孝勇】 【关闭】

    

    龙咀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下辖的连州市连州镇西部,是广东省定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89户225人,贫困率高达5.5%。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自2016年与该村对口帮扶以来,对照国家、省、市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着力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产业“造血”功能,经过5年帮扶,该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增长17倍,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万元增加至2.5万元。近期,经上级党委、政府审核评定,龙咀村以及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已全部满足脱贫标准,实现“双出列”,广州中院如期出色完成脱贫攻坚帮扶任务。
    精准识别 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2016年5月,根据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安排,法警李建堂来到龙咀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
    “一个村子有910户4377人,尽快摸清贫困人员底数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绝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刚放下行李,李建堂就挨家挨户走访,出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与村民嘘寒问暖,在拉近跟村民之间距离的同时,获取第一手的村民家庭情况信息。
     坭潭三组的潘谷妹年近七十,儿子去世后,她和三个孙子的生活就靠儿媳妇一个人在连州务工的工资勉强维持着;坭潭二组的张国基几年前患了小脑梗死,巨额的医疗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债;新立寨村民欧叶莲患有侏儒症,2011年她丈夫做水泥工时不慎从房顶跌落身亡,留下身高不到1.2米的她和女儿相依为命……谈到村子里这些贫困村民的家庭情况,曾有着十几年兵龄的坚强汉子李建堂不时哽咽:“对于这种真贫家庭,我们都是第一时间为其建档立卡。”
    但是“懒汉”梁东联的情况,一度让李建堂左右为难。据村民梁民清介绍,梁东联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孤僻,一直借宿在堂哥的旧泥巴房里。泥巴房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手电筒,而梁东联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本家和邻里接济。
    梁东联的生活确实算得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但他到底算不算贫困户呢?在村小组民主评议会上,大家众说纷纭,争议很大。“他年龄不够,不能算五保户;他有劳动能力做不了低保户;他身体健全也不是残疾户。”按照建档立卡“七进八不进”的要求,梁东联显然不符合条件。“但如果不帮扶,房子塌下来砸到他也是迟早的事。”梁民清说。
   “扶贫路上,绝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梁东联其实掌握着电焊技术,平时偶尔也会外出打工,或者帮村民做点事,并非“懒得无药可救”。于是,在征求了村小组党员干部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经村委会讨论,梁东联最终被列入帮扶对象。
   “扶什么贫,就是走过场。”对于被纳入贫困户,梁东联起初并不领情。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听到他的话感到很难受,却没有辩解,更没有放弃,仍旧耐心帮着他改造了新房、添置了家具、找到了工作,还让他加入了村办合作社,收入增长了两倍多。
    如今,梁东联的态度已经大有转变:“法院扶贫是动真格的,不走过场,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真的太感谢了!”
    紧盯当下 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困难入手
    2017年初,春寒料峭的时节,小溪冲村刚建成的康乐园里却是暖意融融。当天,小溪冲村5位五保户老人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家。五连间平顶房一字排开,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宽阔的水泥场,院子周围栽种了一排排绿植,室内有线电视、家私家电、自来水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微缩的现代化小区。
    在这之前,村里的五保户大多零散地单独生活,平时连个说话的伴儿都没有,居住的房子也大都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如果能划一片地,盖座房子,把这些五保户集中安排在一起生活就好了。”这个想法在龙咀村村委会原主任李智惠的脑海里一直盘桓了十几年,直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这个想法才得到了实现。
   “这主意好,得马上干!村里的五保户平均年龄70多岁了,他们等不起!”李建堂获悉李智惠的想法后,立即着手落实。扶贫工作队拿出5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基础上,经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原村中危房拆除后的位置上兴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230平方米的崭新平房。
    罗能练老人在乔迁当天四处摸着新房子的角角落落,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孤寡老人魏欢意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终于有着落了,以后的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五保户的住房解决了,李建堂又盘算着解决孩子上学、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新立寨到龙咀小学路段原是连州去往连南县的古道,现在是坭潭村、新立寨村小组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这条路途经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涌,一到雨季,河水上涨没过路面,水茫茫的一片中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河,非常危险,老师担心、家长焦虑。
    驻村扶贫工作队将情况汇报给院党组后,党组书记、院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勇非常重视,立即召开党组会研究解决,从院经费中挤出40万元,援建了一条4米宽1500米长的宽敞村道。2017年初,这条路竣工并投入使用,村民们终于告别了此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小车不敢走、大车不能进”的窘境。
    驻村工作队深谙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精准帮扶的重要性,想方设法支持村小组3公里道路硬底化,筹建了由260多盏路灯组成的亮化提升工程、11个村民小组文化室、健身广场、龙咀小学厨房改造、龙咀村党群服务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龙咀村基础设施得以全面升级。此外,驻村工作队在5年间改造危房24户,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村里的村容村貌提升很大,生活变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变得更好了。”在现任村主任张郁林看来,“现在,村里的各项工作,大家更支持配合了。对党和国家实施的扶贫方针、政策以及广州中院的大力帮扶工作,村民也更加相信、更加感恩。”
    着眼长远 不断提升产业的“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龙咀村多山多石多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但拥有万亩广袤山林的龙咀村,也拥有着发展种养产业的天然优势。着眼于此,驻村工作队组织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成立了兆丰合作社,租下小溪冲村后山100亩山林,建起第一个帮扶产业。
    村中致富带头人牵头开展清远麻鸡生态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首批引进了2500只鸡苗,其中350只鸡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自行养殖,其余的2150只则放置在鸡场进行生态养殖。“年底时,这些鸡苗便可以长到5斤左右,届时可卖到100多元一只,预计可以获得20多万元的收入。”李建堂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
    合作社由村中全体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组成,采取“村能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运行,通过参股分红、土地流转、销售提成、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每年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增收210元左右。此外,驻村工作队还通过兆丰合作社产业帮扶平台,为各贫困户提供包含种、养殖培训、销售、农资供应、小额贷款指引等服务在内的个性化帮扶,努力帮助贫困户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收入。
   “多亏了合作社,给我提供了鸡苗和技术,2009年底把鸡全部卖掉后,赚了5000多元。今年我打算自掏腰包多养一批鸡,有合作社做靠山,我养得放心!”今年55岁的刘佐英已经摘掉了穷帽子,对生活有了信心。
   “光养鸡还不够,要是家门口有工厂就好了,这样不用出远门打工,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小孩。”村民们的议论很快传到了李建堂耳中,正在犯愁如何解决村头村委办公楼危房的他一下子有了想法,马上找到李智惠合计。“将危房改造成‘扶贫车间’,一举两得。”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
    该项目自2018年12月提上议程,2019年3月开工建设,于同年12月中旬正式完工。新建成的“扶贫车间”为两层,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在“扶贫车间”建设期间,李建堂和当地村委干部一直在积极寻找合适的承租人。经过多方沟通,“扶贫车间”最终租给了连州市某电子公司,每年租金2.4万元。“扶贫车间”的工人每月有1600元底薪,还有加班费等补贴。“扶贫车间”的项目收益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高了收入,当地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160元。“扶贫车间”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村民们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未来发展顺利的话还将扩大生产,招聘更多工人。”该公司老板涂用军介绍。
   “刚开始有点难度,不过现在学会了就容易多了。这里每天上8个小时班,其实不累,尤其是在家门口上班,感觉很好。”一位员工高兴地说。
    除了生态养殖和“扶贫车间”,在产业帮扶方面,广州中院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助龙咀村入股了潭岭水电项目,投资了连州市扶贫开发基金,购置了挖掘机,购买了“扶贫商铺”出租等。如今,村集体每年稳定收入15万元,有效确保村民脱贫增收的延续性和持效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想方设法拓展帮扶渠道。近期,我们正与有关方面协商,准备将合作社的农产品引入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农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对未来帮扶工作,广州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汉华有着更长远的思考。
    “5年来,广州法院聚焦精准扶贫,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帮扶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回顾过去,王勇如是说,“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法院工作优势,一如既往、脚踏实地,统筹做好各项扶贫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广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勇(右四)带队深入龙咀村土鸡生态养殖场调研指导。
    :广州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汉华(左)和李建堂一起检查龙咀村扶贫工作。
    :李建堂(左二)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