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南方日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发布时间:2020-06-02 11:30:25】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尚黎阳、谭鹤欣、杨晓梅、周冠宇】 【关闭】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广州法院审结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同比上升超30%,创历史新高
一起粤港澳三地在线跨域解纷案件的庭审现场。法院供图
    
2019年7月10日,一场跨越粤港澳三地的调解在广州互联网法院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进行。这是一宗某新加坡籍歌手诉某餐厅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原告代理人在北京,被告餐厅的经营者在澳门,特邀调解员在香港的办公室。通过高清网络传输,案件隔空完成调解和庭审。
这是由广州互联网法院上线的大湾区首个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审理的案件,也是在全国首次实现粤港澳三地在线跨域解纷。
近年来,广州法院坚持改革创新,贯彻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搭建起湾区纠纷多元快速化解新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截至2019年,广州两级法院近五年共受理涉港澳民商事纠纷案件11424件,审结11288件,其中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3054件,同比前五年分别上升34.82%、31.25%及22.13%,创历史新高。
高效化解纠纷?
涉外民商事案件集中审理
“我是来自香港的执业大律师张鹏,今天作为中立第三方的特邀调解员,请问是否同意在我的主持下进行本次调解?”在南沙自贸区法院自贸区商事调解中心,一起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为能够更多地以香港规则来调解纠纷,共同选择了张鹏作为特邀调解员。
广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勇介绍,广州法院积极回应涉港澳案件当事人多元司法需求,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探索集约高效纠纷化解新举措,切实提升港澳人士对内地司法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2014年,广州法院在全国首设涉外、涉港澳专家委员会,聘任香港大学教授、广东省法学会港澳法学研究会专家为咨询委员,为审判工作拓展智库资源。南沙法院首创港澳籍人民陪审员制度,目前已聘任9名港澳籍人民陪审员参审参调案件达40余件。
2016年,南沙法院首设港澳籍特邀调解员制度,目前已聘任12家特邀调解组织(含2家港澳籍调解组织)、75名特邀调解员(含7名港澳籍特邀调解员),且全国首邀香港执业大律师调解涉外商事案件。
笔者了解到,南沙法院还注重深化与香港南沙联谊会、澳门南沙商会建立的协调机制,搭建港澳商会组织参与纠纷诉前预防、诉中调解、诉后执行和解的立体平台;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等仲裁机构合作,建立仲裁程序纠纷导入机制,发挥调解、仲裁的案件分流作用。
2019年1月1日起,广州地区标的额在人民币2000万元以下的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调整由越秀法院和南沙法院集中审理,实现涉外民商事案件的集中管辖与集约审理,提升涉外涉港澳司法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提供便民服务?
中英双语和繁简双体指引
建设中英文网站,提供中英双语和繁简双体诉讼指引,在涉港澳案件中使用港人港企熟悉的语言文字进行庭审……走进南沙自贸区法院,“多语接待岗示范窗口”令人印象深刻。
广州中院涉外商事审判庭庭长徐琳介绍,广州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在涉港澳案件审判中推出一系列便民纠纷化解服务,全方位便利港澳当事人参与诉讼。
广州法院提供多语种导诉服务,中英双语和繁简双体诉讼指引。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在涉港澳案件中使用港人港企、澳人澳企熟悉的粤语进行庭审,试行繁、简体法律文书一并送达;探索跨域、跨境电子送达方式,最大限度节约跨境送达时间,提升涉港澳案件审判效率。
2016年起,南沙法院推行涉港澳案件律师调查令制度,对于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在内地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经律师申请,由法院签发调查令,授权其完成调查取证工作,目前共发出涉港澳案件律师调查令70余份,推动破解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律师调查取证难题。
 2019年,广州中院推出全国首个涉港澳案件授权见证平台,通过预约服务、跨境授权、远程视频、在线见证、全程留痕+司法审核的“5+1”模式,将港澳当事人授权委托的方式由传统的“线下”拓展至“线上”,满足高效便捷的司法需求。
打造智慧法院?
足不出户完成调解
去年7月,广州中院金融审判庭副庭长陈舒舒手中拿着Pad,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实地对比查看案卷中的宅基地情况。Pad里装有智卷系统,与基层法院办案系统互联互通,需要什么资料可随时调阅。
近年来,广州法院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司法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建设现代化智慧法院。
广州中院推出“广州微法院”微信小程序,便利港澳当事人在网上完成立案、缴费、证据交换、调解、庭审、执行等诉讼全过程;开通法官通、律师通、审务通APP、智慧送达系统、智能快审系统,助力提升审判效率。
2017年,南沙法院推出全国首个商事多元调解平台——“商事多元调解平台APP”,对接诉前委派调解与诉中委托调解程序,当事人和调解员三方可异地实时互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的“掌上商事调解”新模式,被列为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第一批创新项目。
2018年,广州中院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共同建立裁审对接电子卷宗共享平台,调卷所需时间从过去的两个月以上缩短为目前的三天以内。2019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聘任港澳台特邀调解员22名,打造纠纷化解新方式。
“面对湾区内一国两制三法域背景下涉港澳民商事案件数量日益增多、类型复杂多样的现状,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促进纠纷多元快速化解显得尤为重要。”王勇说,下一步,广州法院将在上级部署下完善涉港澳民商事司法协助体系,协助建设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司法交流中心,完善港澳籍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工作机制,提升湾区居民司法满意度和获得感。
 
 
■对话
广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勇:
促进粤港澳三地司法交流互鉴
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法院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了哪些经验?
王勇: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是人民法院在新时代为大局服务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州法院在中央和上级统一部署下,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勇挑重担,主动担当作为,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围绕上述角色定位,广州法院不断提升涉港澳案件审判质效,促进粤港澳三地司法交流互鉴,推进法律规则衔接,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公正、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是建章立制,服务湾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论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智慧。出台《关于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5个方面23项举措,着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广州互联网法院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司法信用报告制度,入选2019年度中国网络诚信十大新闻;“YUE审事”司法智能化平台为当事人提供跨区域法律服务,入选全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广州互联网法院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等10余项经验被《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收录并在世界互联网法治论坛推广。
二是创新审判机制,提升湾区居民司法满意度和获得感。制定《涉外商事审判工作规程》,大幅提升审判质效。建立涉外涉港澳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机制,2019年1月起广州地区标的额在人民币2000万元以下的一审涉外涉港澳案件由越秀法院、南沙法院集中审理,实现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审判由“全科大夫”向“专科医生”转变。
三是推进规则衔接,打破一湾区三法域壁垒。拓宽法律查明途径,与高校、法律服务机构深度合作,聘任香港大学教授、港澳法学会专家为咨询委员,探索港澳法查明新机制。针对涉港澳民商事案件中律师调查取证难问题,推行律师调查令制度。先行先试,借鉴当事人主义送达、属实申述、交叉询问等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诉讼规则,制定《当事人主义送达实施细则》《涉港商事案件属实申述规则操作规程》等,提升广州法院司法国际公信力。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南沙法院全国首创港澳籍特邀调解员制度,选聘港澳籍学者、资深律师及专家担任特邀调解员。广州互联网法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并引入港澳台调解员22名,打通跨域司法交流与社会治理合作通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