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勇接受本报专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8-01-10 12:52:40】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魏丽娜 穆健 杨晓梅 周冠宇】 【关闭】

2017年1月,有着30年司法工作经历的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王勇,正式接棒成为有着“最繁忙中院”之称的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时值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摆在他面前的是案多人少的时代难题,以及深水区里的“硬骨头”。
 “我们没有退路,碌碌无为必将被淘汰。”一年来,广州中院坚持“政治建院、公信立院、改革兴院、严格治院、科技强院”的方针,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经验、新模式,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通讯员穆健、杨晓梅、周冠宇
谈“年终答卷”:受理案件和人均结案均创历史新高
记者:您提出了“政治建院、公信立院、改革兴院、严格治院、科技强院”工作方针和“全市法院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能谈一下提出这个目标的背景和初衷吗?
王勇: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作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省委书记李希希望广州发挥好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广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市委提出,要推动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广州法院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法院、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法院、有领潮争先传统的法院,提出了坚持“政治建院、公信立院、改革兴院、严格治院、科技强院”方针,推动全市法院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这“二十字方针”回答的是广州法院在新时代怎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重要问题。
记者:一年过去了,广州法院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王勇:2017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26144件、办结355945件,法官人均结案325件,同比分别上升15.07%、21.25%和49.77%。其中,市中院受理案件53621件、办结49069件,法官人均结案233件,同比分别上升11.17%、12.93%和50.32%,均创历史新高。
谈司法为民: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广州市“两会”即将召开。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都十分关注民生权益的司法保障工作,能否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王勇:广州法院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妥善审理涉民生案件,完善司法为民、司法公开举措。
一年来,严惩涉民生犯罪, 审结医疗、教育、房地产纠纷20474件,维护群众生活权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与市总工会共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完善裁审衔接机制,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0957件,这一经验被最高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广。
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当场立案率达97.72%,居全国法院前列。为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3172万元,发放国家司法救助款763万元。
谈改革创新: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经验新模式
记者:一年来,您工作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王勇:广州法院是全国收案最多、干警人数最多的法院之一,工作压力很大,司法工作中也会比其他地方先遇到一些新问题。广州法院人始终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始终坚持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种精神令我感动。
记者:当前,全国法院普遍面临“案多人少”矛盾。您也提到,对于广州法院这样收案量大的法院,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广州法院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
王勇:广州法院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核心要求,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目前,所有员额法官配置在审判部门,以员额法官为中心组建865个新型审判团队,制定司法权力和责任清单,实现裁判权责统一。院庭长办案常态化,院庭长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办结案件115346件。广州法院的司法责任制改革经验被最高法院推广。
此外,广州法院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以及各项法院工作改革,得到最高法院等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多项经验被最高法院推广,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模式。
记者: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推动法院工作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广州中院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有哪些作为?
王勇:广州中院依托云计算、司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进裁判标准化、服务智能化建设,让法官回归裁判权本位,实现司法责任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
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相继建成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管理分析平台、“智审”辅助裁判系统、“法官通”移动办案平台、“律例注疏”法律知识库、 裁判文书说理库, 实现业务网上办理、数据互通共享、 智能辅助裁判。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劳动争议案件裁审衔接改革、示范诉讼改革等改革措施,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专题片、中央电视台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片分别介绍广州智慧法院建设成效。
记者: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广州法院今年很重要的一项改革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勇: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广州法院突出庭审实质化改革,规范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出庭作证等机制,2017年证人出庭作证681人次,同比上升187.34%。
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后置式全流程量刑协商、分级激励机制,认罪认罚案件占同期审结的一审刑事案件的40.84%。
广州中院先后在全国法院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介绍经验。
谈廉政建设:在改革中解决问题 扎紧制度的笼子
记者:法官法修订草案作出了“兼职禁止”和“任职回避”规定,要求配偶子女不得在辖区内任律师。广州法院在加强队伍建设、从严治院方面有哪些规定?
王勇:广州法院实行比最高法院规定还严的回避制度,规定“除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司法辅助人员需要任职回避,将父母以及子女的配偶全部纳入年检范围”,以此杜绝“父子兵”“夫妻档”,实现放权不放任,强化审判权运行监管。
监督实、问责严,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法官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防止人情关系影响法院审判工作,还信于民。
在党风廉政建设上适用“加强版”。广州中院制定谈话提醒意见,抓早抓小,2016年以来开展谈话提醒95人次。问责上“动真格”“有案必查”,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认真排查整改。
广州法院用改革的方式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监管网越织越密,制度笼子越扎越紧。2016年至今,广州法院未发生过工作人员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问题。
记者: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人民法院司法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州法院在新时代新征程有哪些新的做法?
王勇: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市法院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协调推进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司法改革、队伍建设和智慧法院建设。
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推动全市法院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打造全国法院司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实践基地,推出更多的新模式、新经验,为广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