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广州法院向科技借力 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发布时间:2017-09-15 16:16:06】 【稿件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魏徽徽、甘尚钊】 【关闭】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魏徽徽 通讯员 甘尚钊) 广州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在10年间实现了两个10万级的跨越,2017年将突破40万件,而法官人数不增反降,破题关键是法院向科技要生产力。记者近日获悉,广州智慧法院建设经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全文收录,并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上向全国推广。
推动信息化与审判执行融合
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法院受理案件数达370346件,按与2016年持平的收案增幅计算,2017年受理案件数将突破40万件。2016年法官人均结案275件。其中办案任务最繁重的天河区法院一线法官人均结案达427件。以一年20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需结案2.14件。
一件一审民事案件普通开庭程序至少需要1.5个小时,每名法官每天至少有3个小时用于开庭。在司法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破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立足现有资源办更多的事。经过综合考量,广州法院选择了向科技要生产力,通过提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推动信息化工作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大数据系统辅助办案
执法办案是法院第一要务。智慧法院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服务法官办案,帮助法官将有限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审”与“判”、集中在作出司法裁判上。“智慧审判”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各个诉讼环节产生的数据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输入工作量,最大限度地提供有效参阅信息,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随时办案。
以智审辅助裁决系统为例,广州法院平均每天产生2500件收结案案件信息,历史案件数字信息超过300万件。基于海量案件数据,广州法院建立了庞大的案件特征库,通过智审辅助裁决系统辅助办案。
此外,法官可根据案件要素检索、参阅与在办案件关联度高的最高法院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本地案例和裁判评析文章,最大限度统一裁判尺度。同时,依托司法数据库实现关联分析,通过案件画像技术匹配与在办案件案情相似、内容相关的案件,法官通过关联信息对案件全局进行判断,最大限度避免重复诉讼、虚假诉讼。
据了解,广州智慧法院先后开发了专门服务法官办案的手机APP“法官通”,实行无纸化办案,实现“智慧庭审”,减刑假释案件网上协同办案,上线运行“天平”执行联动查控网,完善“三通一平”智能诉讼服务体系等。
广州法院在全国法院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建设推进会上介绍经验,最高法院周强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广州法院早在2009年前后就开始研发建设减刑假释案件信息化办案平台,2016年以全省5%的办案力量审结全省20%的减刑假释案件,效果很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