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纠纷不出村 大纠纷不出镇-广州市花都区法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6-04-18 16:53:26】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章程 杨晓梅 马伟锋 龙兰军】 【关闭】
仓边路报告
5年来民案年均调解撤诉率达58.22%、刑案连续18年“零超期羁押、零超审限”、近5年年均实际执行率达89.11%……广州市花都区法院多年来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以出色工作业绩向社会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今年1月,花都区法院被最高法院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据悉,“全国模范法院”称号是全国法院系统的最高集体荣誉,每4年评选一次,此次评选中,全国仅有38家法院获此荣誉,广东省也仅有2家法院获评,而花都区法院是广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法院。
花都区法院地处广州市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案件类型复杂多样,现有法官仅92名,人均办案数连续5年居广州市前3位。在面对经济下行案件大幅增长、法官流失严重等诸多困难时,花都区法院创新打造特色亮点,特别是打造花都调解模式品牌、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创新审判方式等特色亮点工作,积极破解审判执行工作中的难题, 2011年以来先后荣立区级以上荣誉224人(次),其中全国性荣誉4 项。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高亮当选广州市2014年十大“廉洁广州”人物,狮岭法庭庭长刘靖获评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文/广州日报记者章程
通讯员杨晓梅、马伟锋、龙兰军
为破无证案 法官九次千里调查寻找真相
“案多人少”的矛盾在花都区法院格外突出。据崔友爱介绍,花都区法院法官近5年来人均办案212件,是全市法官人均办案数的1.46倍,是全省法官人均办案数的2.17倍,连续5年居全市前3位。
但面对一件件复杂疑难纠纷,花都区法院法官未有丝毫懈怠,始终坚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该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连续4年居全市前3位,调解撤诉率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群众对法院整体工作好评度达93.3%,近5年无重大过失事件,连续12年未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情况。
“公正需要付出,这是法官的责任。”花都区法院法官冯建刚曾为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先后9次不远千里寻找真相。
2012年4月,徐清(化名)在梁林(化名)经营的厂房从事修缮工作时不慎坠落,造成头部受伤,经鉴定为6级伤残。
出人意料的是,梁林声称从不认识徐清,更没雇用徐清干活,徐清是自己在外面受伤后,被厂房的保安柯某发现送至医院救治。同时,梁林还称自己只是厂房的“打工仔”,负责日常管理,老板另有其人。
究竟徐清和梁林认不认识?两人之间有没有雇佣关系?徐清受伤是否发生在修缮过程中?这一连串的问题,因梁林的否认,更因徐清毫无“实证”变得扑朔迷离。
面对因伤致贫、手无实证且取证能力较弱的受伤者和矢口否认的“老板”,冯建刚感到“压力山大”。
其实,压力不仅仅来自当事人,也来自花都区法院近年来对案件质量管理的“严抓”、“严管”、“严责”。从综合监控指标末位“红黄绿”提醒到案件审限临界“亮警”,从发布《案件质量奖惩办法》到制定法官权责清单,让法官真切感受到“谁的案件谁做主,谁的责任谁承担”。
不过,责任倒逼行动。“案件虽有难处,但为了当事人切身利益,必须动真碰硬。”冯建刚马不停蹄,查勘受伤现场、调取通话记录、查找药费单据、走访厂房租户,最后千里入川,寻访徐清工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林的一个个谎言相继被戳穿,最终主动赔付60余万元。
为了查明真相,冯建刚病倒两次,自掏腰包2000元资助陷入困境的徐清,“当了7年法官,结了2700件案子,这件是耗费精力最多的,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冯建刚自豪地说。
专业化审判 设劳动争议纠纷专业合议庭
“前后仅仅1周时间,花都法院就帮我们讨回了工资还有补偿金,让我们能安心回家过年,实在是太感谢了!”在穗打工的张某感慨道。
今年2月4日,临近春节,白云机场已进入春运最繁忙时刻。与归心似箭的旅客不同,包括张某在内的33名负责机场外围旅客接送的大巴司机,因无故被解雇,围堵在一家运输公司办公室,久久不愿离去。
“因为情况紧急,为保障机场交通运输不受影响,法院第一时间启动劳动争议案件快审绿色通道,并与劳动监察部门一道赶赴现场调处。”经办法官黄晓莉告诉记者,该案从立案到结案,仅用了1周,33名工人都拿到了工资和经济赔偿金,顺利返乡过年。
随着飞机维修、综合保税区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花都空港经济片区,这里逐步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磁场”,劳资纠纷也逐年上升。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2009年,花都法院组建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专业合议庭,实行专业化审判,统一裁判尺度,并与花都区人社局共建“裁审衔接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针对辖区内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多的特点,花都区法院还成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专业合议庭,2014年发出全省基层法院首份交通事故案件审判白皮书,总结推广交赔审判“花都经验”,在广州率先统一城乡赔偿标准,向交通事故赔偿“同命不同价”说“拜拜”。
打造无讼村 法官走进田间地头调解纠纷
在创新审判方式的同时,花都区法院还创新调解方式方法,打造了“花都调解模式”品牌,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据花都区政法委副书记李琼辉介绍,2011年以来,花都区法院共受理诉前联调案件20239件,调解结案17069件,调解成功率84.3%,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还被广州市确定为“诉前联调示范区”。
花都区法院副院长崔友爱介绍,通过整合各方调解力量,花都区法院总体上形成了以村社“诉前联调工作站”为基点,以4个派出法庭诉前联调工作室为主线,以法院和联调单位为主体的社会矛盾联调大网络格局,逐步形成从村(社区)到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再到法院的“三级诉前联调模式”,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
得益于“诉前联调工作站”的设立,花都区赤泥镇已有8个村庄成为“无讼村”。令炭步法庭庭长曾洁明深感欣慰的是,“现在村里风气好,村民们有了矛盾都会第一时间找法官调解。”
“很佩服曾法官(曾洁明),当时场面那么混乱还敢站出来制止我们。”赤坭镇竹洞村村民吴生告诉记者,此前他承包了村里一处鱼塘旁的地种植花生,不料一场大雨过后,鱼塘漫堤将花生田冲毁,吴生找鱼塘主说理,对方的回答却是:“问天吧。”这将吴生彻底激怒。双方纠集了数十人拿着斧头、棍棒要开战,曾洁明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鱼塘进行调解,她捧着国徽站在了中间,拿着扩音喇叭劝说两方停手。最终,吴生和鱼塘主握手言和。吴生表示,现在回想起都后怕,如果不是曾法官及时制止,不知道会伤多少人。
据悉,炭步法庭是花都区法院设立的4个派出法庭之一,下辖炭步、赤泥两镇。2011年年初,炭步法庭在赤坭镇剑岭、竹洞、锦山村设立“诉前联调工作站”,法官带着书记员走到村民家中、走到田间地头调解纠纷。5年来,“诉前联调工作站”共处理农村各类纠纷432起。现今,赤泥巡回法庭审理的案件数仅占炭步法庭辖区内案件总数29.38%,而在过去,案件数占比近50%。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