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司法改革 > 司法改革要闻
十大创新项目 勇立改革潮头
【发布时间:2018-05-21 16:12:30】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尹来】 【关闭】

以改革创新力促新一轮发展,是广州进入新时代发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要求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践行创新理念,广州市党政部门在2017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今年59日,南方都市报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组成评审团,评选出广州去年最具改革创新代表性的10大项目。

     十大改革创新项目 政务改革勇立潮头

     综合来看,今年的10件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务领域。如广州市政协创办的“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就获得专家的好评,认为既解决了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又创新了民主协商的新形式。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也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广州市妇联“跨界”搭建出203间母婴室,看似很“小”母婴室,突显的却是群团工作模式的大创新。“妇联作为群团组织,利用共享运作的模式来提供公共服务,非常值得推荐。”评审之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表示,母婴权益以往很少被纳入公共服务供给,此次该案例入选改革创新榜,也希望借此能推动此类过往容易被“忽视”的权益。

     “互联网+”占四成 有项目在全国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的创新在今年较为突出,有四成创新案例都属于此类型,其中不少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于领先范畴。譬如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的刷脸查案、远程视频开庭,智慧法院建设就领跑全国。不过,专家们也认为,技术创新只是改革创新的一部分。评审之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表示,改革创新应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是改革创新的最高层次;其次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最后,是具体手段上的创新。他表示,从今年的改革创新榜来看来自农村的案例还太少,非常希望在更多不同的领域,都能涌现出不同的改革创新案例。

     广州市政协

     民主协商工作创新

     创办“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

     经过2017年整整一年的广泛调研,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工作创新的广州市政协再次做出了积极尝试,推出创办“有事好商量—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重点关注的都是老百姓关注度最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请来市政协委员、基层一线工作者、各方群众等共商具体的解决办法,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全程参加,形成一致的协商意见。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此次创办“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就是一次创新广州人民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举措,实现市政协的协商成果与市政府的办理“无缝”对接。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法院信息化改革创新

     智慧法院建设全国领先

     刷脸查案、远程视频开庭、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走进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司法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市中院凭借科技开创生产力,通过提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推动信息化工作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通过改革,广州法院的诉讼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司法透明度逐年上升。2017年,广州两级法院收案超42万件,创历史新高,而刑事、民事类型案件的审结时长却缩短了6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司法透明度指数中,2017年广州中院排名首位,实现“三连冠”。

     广州市科创委

     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

     “以赛代评”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广州市科创委从传统评审方式向市场化的评选机制改革,“以赛代评”,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2017年,首次尝试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项目与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广州赛区)深度融合。广州市共有3154家企业报名参赛,创历史新高,对308家优胜企业奖励性后补助超亿元,促使一批优质科技中小微企业脱颖而出,并通过大赛平台融资突破16.5亿元。

     目前,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创新创业赛事,成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广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广州市来穗局

     行政服务创新

     来穗人员居住证网上受理

     广州是一座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城市,据统计,广州市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已超过900万,这个群体为推进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业务网上预约服务正式上线,打通服务来穗人员“最后一公里”的实际举措。新开发上线的“来穗通”可实现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或办理居住证签注,流动人口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在指定时间提交资料,减少排队轮候时间,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广州市妇联

     群团工作模式创新

     跨界推进公共母婴室建设

     公共场所建设和普及标准化的“母婴室”已成检验城市文明的标尺。母婴室的建设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市妇联要搭建出203间母婴室,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做足“联”字文章:在财政投资兴建的政务中心、医院、交通枢纽等领域以行政指引的模式,督促以上领域加紧新建或改建母婴室;在社会资金兴建的商场、酒店、旅游景点等领域以行业倡导的方式建设母婴室,引导企业,实现双赢。在这件事上,跨区、跨界、跨部门都不是稀罕事,市妇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方联动力量,通过借资、借力、借智,有效推进妇联系统改革创新,让群团工作真正回归群众性的民生实事。

     南沙海关

     全球跨境服务创新

     建成商品质量“一键扫”溯源体系

     商品是哪个国家、哪里厂商生产的,各种质量保证措施是否到位……消费者指尖轻点,免费下载安装“C IQ溯源”手机应用软件扫码,或登录“智检口岸”平台操作,即可从源头追溯到来自全球各地的相关商品质量信息。跨境电商的消费者痛点是“担心买到假货”,南沙建成的进出口商品全球质量溯源体系统正是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树立“中国制造”形象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径。如果商品质量有问题,还可以“一键投诉”到检验检疫部门。目前,这套全球质量溯源体系已经以南沙自由贸易示范区为基点,向广东省乃至全国各省份辐射。

     广州市环保局

     环境执法创新

     交叉联合执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天河区的执法人员去督查增城;黄埔区的执法人员去督查白云……广州市环保局创新开展交叉联合执法行动,从市环保局、各区环保局抽调环境执法骨干,组成督查组,采取交叉驻点督查与抽样稽查相结合方式开展异地交叉执法。据统计,2017年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超过5100件,居全省第一;罚款总额近1.9亿元,同比增加近七成;近3000家环境违法企业及建设项目被依法责令停止生产或停止使用。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去年,广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PM 2.5达标的城市。

     广州市水务局

     信息化系统创新

     全省率先开启掌上治水

     在全省率先推出治水数字化管理体系,推出广州河长A PP、管线巡检A PP,均为全省的首创之举,率先开启了“掌上治水”的新篇章。

     这套体系包括广州排水巡检管理信息系统和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集PC端、网页版、手机移动端、电话投诉系统、微信投诉系统五位一体。数字管理体系将日常管线、井盖、河涌巡查等每一项日常工作记录下来,多年以来的糊涂账变成了清晰的数据,极大地提升了水务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大力夯实了河长制的工作,成为河长巡河、公众监督、流域长效管理的利器。

     目前,“广州河长APP”已覆盖全市1300多条河流()4000多河段,串接2700多名市、区、镇、村各级河长,其中镇、村河长APP安装率已达100%

     天河区

     科工信局

     双创理念和服务模式创新

     城中村打造创客综合体

     在天河区,城市更新走了一条微改造的新路子,把“创客”和“城中村”融合在一起。天河区在村里引进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服务模式,利用低效闲置的村集体物业、旧厂房、旧园区,建设平价高效、服务便捷、模式多样的“村里的众创空间”,盘活产业发展空间。先后打造元岗智汇PA RK、众创五号空间等44个总面积达158万平方米的“村里的众创空间”。

     除了经济效益外,整个社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智能支付开始逐步覆盖社区里的每一个商户;全区域免费WIFI覆盖;在沙东街陶庄路周边,近半商铺和菜市场档口在网上开店,24小时在线营业,时时刻刻都能看到热销产品,商户业绩平均提升30%以上。越来越多由村集体物业打造而成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正在成为高端人才、创新企业集聚的新平台。

     海珠区市场监管局

     商事服务创新

     开办企业2小时内领照

     注册是企业生命周期的起点,开办企业便利度成为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风向标。企业注册的“玻璃门”怎么打破?海珠区做出了不小的尝试。20175月,海珠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新设立企业登记“开公司免预约,当场办即领照”改革。在全市率先推出“四个承诺”,承诺开办企业两小时内领照;承诺全部商事登记业务“一日办结”;实行“容缺登记”,承诺申请人“最多跑一次”;承诺服务渠道全覆盖。4个月不到,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享受到了这一改革。仅2017年前8月,海珠区新设企业就已经达到1.48万户,同比增长超五成,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创新巨头投资项目加速在海珠积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