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司法改革 > 司法改革要闻
员额制法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发布时间:2016-10-08 11:02:35】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刘冠南 马伟锋】 【关闭】

本轮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确定由什么样的人来担任法官,并且重新定义了“法官”。
今后,“法官”身份与司法机关公务员身份严格区分开来,“法官”称号将特指进入法院员额法官行列,具有资深办案能力,能在审判一线裁决是非,并承担司法责任的人。
此次未能进入员额的其他法院工作人员,分流成为在法院工作的公务员和法官助理,未来可通过法官遴选,争取获得员额法官身份。
9月29日下午,广州两级法院第一批员额制法官,即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11家区法院的1069名法官参加了集体宣誓仪式。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代院长王勇介绍,当前是全面落实司法改革的关键历史时刻,目前,在全省第二轮司法改革试点当中,广州已经率先完成了法官员额制改革的任务。
对于员额法官将怎样办案,此次司法改革给广州法院带来了哪些新貌?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南方日报记者 刘冠南 通讯员 马伟锋 实习生 赖珮纹
首批员额法官将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
29日下午,广州中院和11家基层法院同时举行入额法官宣誓仪式。至此,广州中院已经率先完成了本轮司法改革的中心任务。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王勇介绍,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司法改革全局。自今年5月正式启动员额法官遴选以来,按照中央强调的“严格标准、宁缺毋滥”要求,严格把关,层层遴选考察,并经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审核,最终确定了全市法院1069名首批入额法官,其中市中院230名。
成为员额法官,不仅意味着职业光荣,更意味着责任担当。”王勇强调,员额法官要坚定理想信念,珍惜荣誉,在党委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宗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据介绍,入额后的法官有了更大的审判权力,在把裁判权完整地交给法官之后,如何做到权责一致,有效地监督权力的运行,是广州中院此次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核心。
今年3月,广州中院出台了《完善司法责任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晰了审判组织和各类审判人员的职责,规定了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办案责任,建立了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和违法审判责任认定、追究机制。
《方案》中提出,“法官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追责的情形包括“故意违反法律法规”“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有违反职业道德和纪律规定,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与律师不正当交往等行为,也要追责处理。
此外,广州中院还明确规定,法官受领导干部干预而导致裁判错误的,如果法官不记录或者不如实纪录,应当排除干预而没有排除的,也要承担违法审判的责任。
1月至8月广州法官人均结案102.9件
在明确员额法官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之后,广州中院力争全面提升审判质效,加快完善审判运行权机制,从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入手,保障员额法官能够不辱使命、无后顾之忧。
广州中院政治部主任姜耀庭介绍,“入额”工作完成以后,下一步将以员额法官为核心,构建新型审判团队,提高办案水平和效率。而新型审判团队的构建,主要是着眼于专业化审判和分工协作。
根据改革设计,新型审判团队中,将进一步弱化传统业务庭这一管理单元,将正、副庭长从“法官之上的法官”转化为直接参与审判的法官,并削弱他们作为“领导”的职能色彩和人员规模,只能对自己参加审理的案件发表意见、审核签发文书。2015年,广州中院的院、庭长人均结案98件,最多的结案176件,与普通法官的结案平均水平相差无已。
广州中院的专业化审判改革正在大阔步推进,目前已经组建了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电子商务、破产、环境公益诉讼等专业审判团队。
新的审判团队实行“谁主办案件、谁担任审判长”,合议庭成员也不再长期固定,而是根据案件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法官担任。这一结构模式也使得审判人员强强联手,特别是在审理重大疑难案件时发挥最大效率。
员额制改革引发的另一个疑问,是法官到底能办多少案?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法官人均结案数屡创新高,但法官毕竟是人,办案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地增加。今年1至8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52087件、法官人均结案102.9件,同比分别增长15.96%和23.38%,再创历史新高。
在新型审判团队中,辅助人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法官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于‘审与判’,才能解决法官入额之后如何审理更多案件的问题。”姜耀庭表示,新的审判团队将在传统合议庭的模式上,更加突出法官的核心地位。
根据广州中院的规定,法官助理的工作职责将逐渐从一般的审判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重心转向证据交换、协助法官调查取证、保全执行、主持调解、参与案件合议、草拟法律文书,以及与审判相关的调研、督查等工作。按照新的模式,法官助理要更多地向“助理法官”的角色转变。
据广州中院研究室主任李斌介绍,广州法院首先提出的法官、助理、书记员“1:1:1”配置模式,已经得到了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的认可,并在全国法院推广。到今年8月,按照全市员额法官数量计算的比例已经达1:0.95:1.11,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0月份,我们新招收的45名法官助理将到岗。他们全部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且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青年才俊”。姜耀庭表示,随着审判辅助人员的充实和锻炼,法官的压力还会逐步减轻。
声音
入额法官:守住底线方可无畏无惧
早晨8:30,赵俊刚到办公室,书记员就用推车送来了几十捆卷宗。“卷宗这么多,不用看,肯定又是走私案吧?!”
对于这种“酸爽”的节奏,用首批入额的广州中院刑二庭庭长赵俊的话说,“已经习惯了”。改革之前,作为刑法学博士的赵俊,历任刑庭副庭长、少年庭庭长,担任庭领导之后,主要的精力都是用来开会,或者审批别的人案子,几乎没有系统办案的机会。而现在,办案已经成为排在首位的任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哪件案子快到期了。”
不仅是赵俊,笔者发现,院庭领导重披法袍,回归审判一线,在广州中院已然是常态。今年以来,广州中院的院领导均已经开庭审理过案件,其中不少案件属于新型案件,或者重大案件。
首批入额广州中院民事庭副庭长邓娟闰表示,作为副庭长,办公室却在公用会议室一角的“临建”,卷宗摆满了桌面。“没办法,人多、案子多,有个靠窗的地方,就很不错了。”作为广州中院人数最多的业务庭,民事庭的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在当副庭长的前几年,邓娟闰的主要精力都是用来审批分管的三个合议庭的案件。据她统计,每年的案件都在两三百件。而现在,“我只需要操心我自己经办的案件,但是压力却更加重了。因为除了合议庭的意见,没有人再为我把关,只能靠自己。。”
邓娟闰是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之前曾经在研究室从事司法调研工作,并多次在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获奖。相比于综合部门,她觉得留在审判一线,能够给予自己更多的锻炼和提升,“有压力才会动力前进”。
入额的广州中院刑二庭审判员徐兵认为,“我没觉得压力比以前更大”。作为办过不少大案的刑事法官,谈及自己办案的过程,徐兵却十分沉稳平和。“最终判死刑还是不判死刑要靠证据说话。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一向很清楚,就是要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当笔者问起是否担心也会因办错案而要承担责任时,徐兵仍然很坦然。“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错事就要承认,更何况是法官。虽然责任很重,压力很大,但我想,如果能够始终守住良心,守住法律的底线,就可以无畏无惧。”
延伸
广州中院
公开开庭案件原则都要视频直播
28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了“中国庭审公开网”开通仪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全国各级法院要推进庭审直播,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规范司法行为。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助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促进提升庭审质效,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
对此,广州市中院副院长舒扬介绍,广州中院以“公开促进公正”的举措走在全国前列。现在,广州中院所有公开开庭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视频网络直播,并建立了全国首个两级法院统一的直播平台;广州的规定是,所有生效裁判文书原则上都必须在网上公开,不公开的要特别申请和说明理由。同时,还与检察、司法机关共同出台了保障律师权益的规范性文件,依法保障律师的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执业权利,充分发挥律师的监督作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