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5G智慧法院实验室发布首批创新成果 近日,市中院举办广州5G智慧法院实验室启用暨2021年成果发布活动,首次发布5G智传笔、5G随身云盒、5G庭审本和5G-LIM系统等创新成果,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庭审随时随地均可开展,提升庭审的质量与效率。5G智传笔可与载有5G模块的设备对接,可实现纸屏同步,实时传输,主要应用于庭审、外出办公、会议等场景。5G随身云盒运用5G安全专网技术,实现物理双系统隔离,主要应用于强加密领域移动PC端,解决移动办公面临的“一机两用”问题,实现用户智能密码钥匙和数据通信安全保障。5G庭审本将互联网庭审及质证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多方开庭、同步质证的能力。5G-LIM系统运用5G技术,结合AI、大数据等能力,实现物证存储形式、数据采集技术、区块链技术、系统联动方式、物证送达方式、物证保管规则的创新,主要应用于物证、现场、伤情等还原。 (市中院宣教处、科信处)
广州互联网法院全面强化涉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一是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原则,织牢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网”。成立两年多来,共受理涉国际知名标识、国际域名、网络游戏、数字作品等涉外因素知识产权案件3212件,案件年度增长幅度达46.2%。在涉知名国产化妆品影视作品侵权案中,驳回涉外主体对诉争作品的权利主张,推动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在涉“小猪佩奇”著作权纠纷案中,依法保障外方权利人智力成果流转应用。妥善审理跨境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主动应对跨境电商中盗版投诉、平行进口等问题维护跨境互联网领域竞争秩序。在充分尊重中外市场主体协议选择司法管辖权利和遵循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依法积极行使司法管辖权。在陈某诉Bulu公司域名权属纠纷案中,合理扩张解释“实际联系原则”,有效保护我国域名持有人合法权益,获评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入选广东省十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例。二是提升司法科技效能,构建涉外知识产权解纷“加速器”。建成5G跨域在线诉讼平台,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诉讼服务,“一键”满足域外当事人诉讼需求,降低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实现涉外知识产权纠纷100%在线审理,6个国家近50名当事人在线参加诉讼,有效提高域外当事人应诉积极性。创新错时性与分步式的涉外交互式审理模式,全面破解传统涉外庭审口语翻译表达差异等难题。研发网络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ZHI系统”,推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快审快结。该系统已获得1项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助力涉外审判的“中国效率”形成规模化效应。依托“E链智执”执行工作平台和“E链云镜”智能执行分析系统,持续加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执行力度。在“虎牙域名执行案”中,畅通与案涉域名注册商GoDaddy公司信息对接,快速兑现域名权属人胜诉权益。三是推进跨域诉讼规则衔接,打造国际争端解决“优选地”。探索涉外案件优先适用电子送达模式,有效破解域外送达耗时长、成本高、送达率低等难题。涉外案件电子送达成功率超90%,获外方当事人普遍接受认可。研究制定涉外诉讼文书样式,统一编译在线认证关联告知书、在线举证应诉通知书、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等,对外输出我国互联网司法诉讼规范。完善域外证据效力认定规则,妥善审理外方权利人通过境内关联主体维权案件,严格审查国内外权属、授权关系链条。完善知识产权案件专家证人制度,3名国外专家证人通过在线诉讼平台跨域出庭作证。在文某诉麦凯士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中,明确当事人使用VPN“翻墙”获取境外证据的效力认定标准,案例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推介。召开“创意无境 ZHI行世界”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邀请20余名专家学者、互联网企业代表及实务界同仁,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前瞻性应对策略。四是强化多元司法供给,绘就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同心圆”。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的辐射效应,在粤港澳多地布设16个“E法亭”,入驻调解机构63家,专业调解员1164人。创新举措被确定为全省政法领域改革亮点任务。依托“两微一端”、抖音号等新媒体宣传矩阵,发布知识产权司法画像、开展庭审直播、云课堂等一系列“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在线观看超300万人次,获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央级媒体广泛报道。创建英文版官方网站,展示我国互联网司法裁判思路、调解技巧等创新实践。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成立涉外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多有海外留学经历。已研究、翻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先进经验资料逾30万字,推动实现涉外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现代化。(广州互联网法院 林媛、吴博雅)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