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司法改革 > 司法改革动态
广州法院信息司法改革专刊2020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0-12-28 11:32:03】 【稿件来源:司改办】 【作者:司改办】 【关闭】

 

〔工作动态〕
黄埔法院“五化”模式 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 黄埔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通过构建“五化”模式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建立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打造富具有黄埔特色的诉前纠纷解决新模式,助推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埔、法治黄埔建设。截至11月,诉前调解案件5258件,其中,调解成功案件577件,成功率10.97%;申请司法确认案件361件,司法确认申请率62.56%。一是特邀调解制度化。制定《特邀调解工作规程》《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特邀调解案件补贴奖励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等,规范委托调解和委派调解案件的流程,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奖惩、退出等工作制度,提升特邀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调解资源集约化。整合各类调解资源与社会力量, 打造以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南区分中心和北区分中心为辅的“一枢纽两中心”解纷大格局。针对道交、物业、家事、劳资、知产、旅游等矛盾纠纷多发的重点领域,联合多部门搭建“两站七室”纠纷调处平台,聘请多个专业领域46名特邀调解员和7个特邀调解参与调解,与金调委、医调委分别建立金融、医疗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拓展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各方调解力量。制定《关于加强对诉前调解工作指导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专业法官指导纠纷调解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官专业优势,促进调解工作发挥实效。三是多元解纷源头化。主动对接基层解纷力量,筑牢解纷防线,促进矛盾纠纷分层化解、分流递减,初步形成“社区+街道+区域”的阶梯式解纷格局,实现司法资源前移下沉。立足于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创新“法官进社区”工作模式,与黄埔街等镇街签订《法官进社区共建协议》,设立“社区法官工作室”,推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与区司法局形成非诉讼调解司法确认衔接意向,利用好辖区内司法所的调解力量。充分发挥四个派出人民法庭的优势,主动延伸人民法庭职能,为基层自治组织解决纠纷提供培训指导,在乡村“熟人社区”引导民间纠纷就地化解。四是诉调对接一体化。构筑一体化诉调分流衔接体系。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前置机制,明确繁简标准,设置导诉员2名、程序分流员1名,实现智能识别、自动分流,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对未调解成功的,由程序分流员人工甄别繁简案件进行二次分流,及时转入快审团队或相应审判部门进行审理,今年以来,适用快审程序案件比例占民商事案件的67.3%。实现一体化成果转化利用。建立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由特邀调解员记录无争议事实,并在调解日志中整理争议焦点、提示案件风险,为案件后续审理提供参考。五是司法确认规范化。制定《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工作规程》,规范司法确认程序,明确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规则,节省人力、节约资源,确保调解与司法确认衔接通畅。加强与非诉调解组织对接,合理拓宽司法确认案件的来源及适用范围,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全面接入ODR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线上调解案件901件,对于网上申请司法确认,在线生成司法确认文书。建立虚假调解汇报制度,强化对调解案件的审查,严格防范虚假调解、虚假确认。                       (黄埔法院 段 佳 郑绿喃)
 
广州中院三项措施惩防虚假诉讼  一是强化审查力度。民间借贷、离婚析产等虚假虚假诉讼高发领域的八类案件纳入重点审查范围。开发虚假诉讼智能预警系统,以案由为单位,设置套路贷、房屋买卖等预警模块,智能识别诉讼、执行案件的异常情况,并建立虚假诉讼黑名单,对纳入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系统自动标识、庭审时自动预警。二是强化惩戒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虚假诉讼失信人制度,建立诉讼失信人名单信息库,与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广州审判网、征信中心网站等信息平台和社会信用体系对接,依法对虚假诉讼失信人实施罚款、拘留、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等层层递进、逐步加重的惩戒措施。2019年以来,68人存在虚假诉讼行为的当事人及181名非诚信诉讼当事人处以罚款或拘留等司法惩戒,对5起案件的10名当事人判处虚假诉讼罪。三是强化防控力度。在立案大厅、立案窗口及网上立案平台设置警示标识,在《诉讼须知》中列出警示条款,在电子送达平台推送及召开新闻发布会曝光典型案例,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加强立案时当事人身份信息采集,运用智审系统实行关联案件检索,及时作出预警标识;强化院庭长监管职责,将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工作成效与法官审判业绩考核挂钩,对因故意或过失未尽到审查义务导致未识别虚假诉讼的法官,严格追究责任。 (市中院审管办 陈晓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