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贴近下沉,法官在田间地头审案
【发布时间:2012-04-06 08:33:53】 【稿件来源:】 【作者:】 【关闭】

  “同村有人打官司费了一年时间才拿到钱,耽误了治疗。而我一个月不到,就拿到了4万元赔偿。”住在广州白云区蚌湖镇的辉仔被摩托车撞伤住院,由于对方迟迟不肯赔偿,他想到了打官司,然而让他意外的是,他去法院咨询立案时,法院竟然一分钱没收,几下调解就为他追回了赔偿款。

  在白云区蚌湖镇蚌湖路,树木掩映的羊肠小道旁,有一块“人民调解室”字样的牌子。就是从这类基层法院辖设基层法庭的调解室里,越来越多的法官们走进社区、走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一改往日“坐堂审案”的传统,以走街串巷进行调解的方式,将一件件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庭审之前。
  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基层了解到,去年以来,广东省众多基层法院的法官纷纷下基层,转变审判模式,对一些民事纠纷案件予以走访和调解,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田间地头调解  
  产生良性连锁反应
  “村里面有人去世,遗产问题让家人差点撕破脸。”2011年夏天,番禺区某村的陈老太突然离世,有4个不同的家庭要求继承她的遗产,原本都是弟兄姐妹的至亲关系,但为了留在银行里的无主存款,亲人之间互不相让,互相将对方告上法庭。
  广州市番禺区法院立案庭了解情况后分析,一旦对簿公堂,不管法院如何判决,这些至亲的亲人将来也将形同陌路。如何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纠纷?法院决定派出法官上门解忧,迅速启动了“诉前联调”机制。办案法官更邀请了被继承人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和当地妇联一起上门,经过共同参与调解,多次跟不同的继承人分别谈心,以血浓于水的亲情为突破口,逐步将各继承人心中的心结打开,最终促成4名继承人言归于好。
  “法官们越贴近基层,越能及时化解纠纷。”广州市番禺区法院调研科的法官这样告诉记者,以“诉前联调”转变了工作模式后,所产生的力量正在一步步的显现。
  所谓“诉前”,即在起诉立案之前;所谓“联调”,即法院联合街道居委会或村民自治委员会等基层部门一同对矛盾双方进行调解。“诉前联调”的意义在于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并且以专业的法律手段,实现案结事了,社会和谐。
  南方日报记者跟随基层法院的法官走访调查了解到,由法院联合相关部门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城市街区,主动介入纠纷调处,深受基层群众的拥护。
  在走基层的调解过程中,群众对法院的工作更加了解和支持。许多群众自觉学法,并增进了对法律的信仰。
  法官走基层  
  服判息诉率明显提高
  “老百姓有很多纠纷不愿意对簿公堂、撕破脸皮,因此法官进入社区调解的模式,就成了解决矛盾的法宝。”广州市白云区法院的法官告诉记者,许多村镇闹纠纷的当事人,开始主动申请诉前联调。
  此外,与“私了”不同,诉前联调所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经司法确认以后,与法院作出的裁决书效力相同,如果一方反悔,另一方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
  让法官放弃“坐堂审案”,会否影响到案件处理的公正性,会否给法院带来沉重的压力呢?记者对于这个问题采访了时任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现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树坚。“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矛盾纠纷日渐凸显,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感受到,通过审判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存在着周期较长、诉讼双方激烈对抗、有时案结未必事了的局限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诉前联调工作机制的推出,正是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的崭新探索和有益尝试。”吴树坚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均已设立了“诉前联调工作室”,12个基层法院共设立人民法庭21个,成立诉前联调工作室57个。
  通过联调,一些劳资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突出性矛盾得以及时化解。一些法院受案数和投诉率下降,服判息诉率上升,如越秀法院诉讼案件受案数比去年同期下降3.59%;天河法院诉讼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8%,实现了零投诉信访;番禺法院诉讼案件服判息诉率同比上升3.11%,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率同比下降20.09%。
  
  南方日报记者 刘冠南    通讯员 杨晓梅 许滢 卜晓红 2012年04月04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