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重于山
【发布时间:2012-06-25 16:41:05】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叶三方】 【关闭】
32年前。1980年9月,时任武汉大学法律系副主任的马克昌老师,肩负着在“特别法庭”(注1)的历史重任(注2),在法律系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上,对新入校的学生庄严地说:“同学们,社会主义法治的春天到来了。你们是幸运的!”这情景在我心中一直珍藏。三十多年来,我在先生的教导下成长进步。
没想到的是,2011年6月22日,恩师因病离世。消息传来,一时难以置信。因为,月余前的探视就在眼前。2011年5月1日,学生专程到武汉探望他老人家,就在湖北医学院的病房里,先生精神抖擞,思维如常,还为我们详细地讲解《刑法修正案(八)》,谈笑风生一下午。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恩师为弟子讲授的最后一次课。
恩师科研提携
恩师为学界泰斗,著作等身,受学生景仰;恩师身教言传,科研提携,令弟子终身受益。
1990年岁末的一个下午,恩师在武汉市珞珈山麓书斋内,接受我和同事关于一桩案件的咨询。当听同事提及我撰写的《剥夺军衔初探》获得第二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一等奖时,恩师开心地笑了,给了学生一番肯定和鼓励。恩师说:“荣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最高奖不容易。军衔制度恢复时间不长,以此为选题,及时地反映了军事审判实践的需要,有探索精神,值得表扬和祝贺。”恩师还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关注审判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991年,恩师亲自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刑事政策的专著。身为主编,从宏观谋划到篇章布局,恩师都亲力亲为。让学生倍感荣幸的是,恩师在这部专著中,专设了“对军职人员犯罪的刑事政策”一章,并要求学生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恩师指导下,学生数易其稿,最终拙文得以充竽于内。
2007年,康均心教授主持的《和谐社会中的刑事审判改革》课题在武汉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启动,这是“中心”与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法院(笔者时任该院院长)的合作项目。在和谐背景下探索和谐司法,恩师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在启动仪式上,先生做了演讲;课题成果正式出版,先生又欣然作序。在序中,恩师高度评价这种合作模式:“这是地方司法机关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共同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刑事司法改革进路的成果,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提供了范例。”先生的支持与肯定,使课题成果锦上添花。
在恩师的鼓励鞭策下,学生不论在军事法院工作还是地方法院工作,始终如一,不敢懈怠,先后发表论文30篇,还主编、参编出版著作7部。2005年底,任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法院院长伊始,就要求法官勤动脑,勤动手,勤撰文。六年时间组织出版学术论文集5部8本,达380万字。单位多次获得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省市级法院学术讨论会“最佳组织奖”。
恩师言传身教
追随先生三十多年,受惠于恩师多多。在报考博士时,恩师亲点钦定,纳弟子于门下。
弟子入学注册后,先生给我列出了读书清单,共27本。他说:“这些书是必须认真阅读的。虽然你是一院之长,工作非常忙,但不能例外。要少些应酬,静下心来思考些问题,发挥研究能力的优势,多出些成果,不能让手下代笔。”
从此,每次向先生汇报学习情况时,恩师经常会提出些问题,布置些任务,并检查督促,即便通电话时,先生也要听听学业方面的汇报。几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由于先生的严格要求,督促教导,自感受益匪浅。
恩师对于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的要求相当严格,要求学生提交两篇作业(论文),一篇是中国刑法的,另一篇是外国刑法的。2009年6月,学生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艰难地走出了一大步,终于可以开题了;不安的是,毕业论文选题是《论量刑适当》,虽然事先征得恩师同意,但结构安排、写作思路是否可行?作业和开题报告是否符合先生的要求?我心中没底。更为不安的是,恩师因出差去北京长途往返劳累,重感冒发烧。开题报告在得到莫洪宪教授、林亚刚教授、吴振兴教授、康均心教授、陈家林教授的指导后,顺利地通过。
恩师风范永存
恩师名满海内,造诣深厚,治学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平实,大师风范永存于世人心中。
2008年3月,樱花盛开的时候,学生带法官到母校接受培训。同事们对大师仰慕已久,渴望拜访,征得恩师同意,我们依约于晚上九时到先生会客厅。
令大家惊讶的是,那么晚了,先生还手捧一部《日本刑法学》日文原著在阅读。面对我们的惊讶,恩师解释说:“这是新出版的,有些新东西,值得一读。”随后亲切地和大家交谈,高兴地接受大家合影的请求。在返回宾馆的路上,大家意犹未尽,兴奋地交流感受,最集中的表达是:先生八十高龄,仍手不释卷,这种治学态度,令我们无地自容。要努力,多读书,成为我们一路许下的心愿。
先生孜孜不倦,古稀之年学术再谱华章。先生在代表作《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总论》(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说来惭愧:由于还没有学会电脑,本书仍是用‘爬格子’的办法写出来的。从1998年集中力量撰写起,到2001年8月杀青止,历时将近四年。这固然由于还有教学任务和较多社会活动,不能终日伏案所致,同时工力不逮,年老思钝也有很大关系。因而书稿终成,虽不免泛起一股轻松之感,但也自知书中错讹或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不吝指正。”虚怀若谷、大师的风范由此可见。多年来,弟子在电话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先生或阅读、或批改论文、或撰写鸿篇巨著的情形。
先生致力于弘扬法治,传道解惑,诲人不倦。2009年底,恩师在吴振兴教授的陪同下出访泰国,回国途经广州,不顾旅途疲惫,应邀专门为萝岗区政法干警讲授“刑事政策”。在长达150分钟的时间里,先生忘记了疲劳,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以学识和风范吸引着这批特殊学生。
今天,是恩师离世一周年的日子。但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永远!!
(注1:指1980年审判“四人帮”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
(注2:指在这次审判中,马克昌老师受指派担任吴法宪的辩护人。)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