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黄 琼 通讯员 刘建党 摄影 罗伟雄
广州最早从事贸易的纶章公司在改制后,因利益分配问题,有股东提请强制清算
运转良好的百年老字号居然要强制清算!而且提出清算请求的竟是占据“半壁江山”的一众股东。这一行为却遭到了另一派股东的强烈反对。两派股东为此激烈交锋各自斗法……直到今年,该案终于在女法官赵琦铭的手中,画下了句点。
利益纠纷股东要求清算
对不少老广来说,纶章公司并不陌生。它是广州最早从事贸易的公司,最初是做丝绸及贸易生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改制成为股份制,在继续做贸易之余,其在北京路、上下九等多处黄金地段拥有物业,下辖8个子公司,资产上亿。还不仅如此,其在上下九、高第街等老城区开设的纶章商场,颇有历史,也深受老广的欢迎。
经营得这么好的老字号为啥要清算呢?原来股东之间出现了分歧:占据公司56%股份的20多个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坚持要继续经营,而占据公司41%股份的10多个小股东则坚持要对公司进行清算。
为何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原来,当年进行股份制改革时,一大批老员工成为公司的大股东,其后参与经营多次购买黄金物业,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但随着时光流逝,不少老股东退出公司移居海外,一些新股东通过收购股份的方式加入进来,随之与掌控公司的老股东发生分歧。2007年,占公司90%股份的股东同意解散公司,但随后公司并未解散,继续经营,且获利颇丰。吴某是小股东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其通过收购股份进入纶章公司,后发现公司运转良好却迟迟未进行分红,与大股东交涉未果,其随之向法院提请强制清算。
软硬兼施赢得股东信任
赵琦铭告诉记者,与以往的破产案件不同,纶章公司经营运转良好,资金雄厚且获利颇多,“百年老字号能经营到现在还那么好,真是不容易,就因为一些分歧而解散太可惜了。”而且,纶章公司有在职及退休人员200多人,“不少在职员工都是四五十岁居多,一旦公司不在,他们再就业也存在一定难度。”
虽然大股东一方频频通过上访、闹访来向法院施压,但强制清算程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不过,面对两派股东的分歧,即便是法定程序也要讲究策略。”长期从事破产案件的审理,赵琦铭有自己的一套快慢组合拳,“把握节奏,受理后迅速做出诉讼保全,固定财产。”而清算组进驻企业后就得放慢速度,“一则安抚大股东以免反应过激,二则很多账册、材料等清算项目需要其配合。”
一般情况下,企业进入清算程序必须要停止经营,而鉴于纶章公司以出租物业为主,租金相对固定,继续经营并不会影响清算的进行,遂经过两派股东的同意,决定在清算期间能经营的出租业务继续。“一下子就缓和了大股东们的激动情绪,至少让他们觉得,即便是进入了清算阶段,他们的利益也不会因此受损。”也因此,赵琦铭成功获得了双方股东的信任。
调和利益公司焕发新生
赵琦铭研判案情并与双方股东沟通后发现,大股东们作为利益既得者,他们不愿意放权害怕利益受损;而小股东们股份少,无实际话语权,且加入后看着公司赚钱却一直无分红。如此看来,公司解散并非必然,关键在于如何分配利益。在法院的召集下,两派股东很快坐下来协商,并签订了分配的框架协议,两派股东均分得相应的物业。
然而,就在此时,大股东一方所分得的物业中,有一处突然解约,后因承租方向法院起诉,要求巨额赔偿,大股东一方随之反悔,要求重新分配。“大股东反悔,我们只好加快清算进度,对账册等进行全面审计。”大股东一派很快感受到了压力,清算势在必行,最后主动找到法院,请求再次组织双方对谈,最终达成了和解。
历经4年,这个疑难杂案终于在赵琦铭手中画下句点,结局相对团圆:小股东一派出资收购股份,大股东一派转让所有股份全部退出,获得股权转让费及现金补偿,另有部分物业,纶章公司继续存续。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