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心乐 官清民自安
【发布时间:2005-08-17 00:00:00】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 【关闭】
队伍素描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大石法庭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多年以来法官年人均结案数在300件以上,为了高效优质地审结案件,大石法庭创新了案件审理的"门诊"、"会诊"等一系列深化审判方式改革的具体制度。2003年大石法庭被广东省法院评为"全省先进人民法庭",2005年4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人民法庭"。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大石法庭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人均年办案300余件的情况下,结合地方实际,积极落实司法为民思想,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审判之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好评。最近,记者走近大石法庭,去探悉一个个殊荣背后的感人事迹。
大胆创新 效率质量齐保障
大石法庭地处珠三角地区投资置业黄金版块,辖区人口约40万,由于经济发达,自成立以来年收案量一直在2500件左右,而办案人员只有7人。大石法庭的法官们都知道,只有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同时,抓紧审结新收案件,及时解决纠纷,才能真正践行司法为民。
为此,他们深化了审判方式改革的一系列具体制度。一是建立"门诊"制度,每天由一名法官负责即时审查诉讼材料,对符合立案条件、案件事实简单的当即立案并开庭或调解,提高当庭宣判率并当庭送达判决书或调解书。复杂案件则迅速办理"转诊"手续"留院治疗",由擅长办理该类案件的法官负责审理。通过这一措施,每年约有17%的案件通过"门诊"制度即时审结,大大缩短了结案时间。二是建立"会诊"难案制度,对案情复杂的案件,由庭长组织全体法官提出意见,集思广益,供经办人参考。会诊案件每年约占全庭案件的9%,通过会诊,在法官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办案质量和速度,开辟出一条疑难案件审理的"快车道"。三是提高送达文书等程序性工作的效率,根据本地实际开创出"夜间送达执行"路线。这条路线是在前任庭长、现番禺区法院副院长黄杰文的主持下,根据辖区当事人白天外出多、送达和执行难度大的特点而开创的,从晚上七点开始,由庭长带队依次对辖区内四个镇的相关诉讼当事人送达文书或开展执行工作。这一路线的开创,极大地提高了文书送达效率,为案件的及时审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换位思考 调解结案出奇兵
大石法庭受理的案件多为简单纠纷,案件审结后双方当事人大多还要继续相处,因而维持当事人间的和谐关系非常重要,否则可能留下隐患,于是调解就成为结案的首选。
调解不仅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大石法庭的法官们大都有一手调解的绝活。在大石法庭的会议室里挂满了奖牌和锦旗,其中一面尤为显眼--"法治人心乐,官清民自安",其背后就有一个调解的故事。
原告余邦和被告叶国联签订了《工程合作协议书》,约定双方各出20万元人民币支付前期费用,叶国联保证如自合同订立后三个月不能进场施工,即将余邦预付的钱退还。由于意外原因该工程迟迟未能动工,余要求叶偿还其支付的款项,被叶拒绝,遂起诉至法院。庭审中,双方对债权数额争得面红耳赤,被告情急之下拒绝承认债务,态度十分强硬;原告被被告的态度惹恼,一定要被告立即还款。作为经办法官,当庭长张耀华得知当事人双方合作多年,交情颇深,而被告目前确实存在经济困难,还有一笔标的额相近的债权未能实现,正在等待判决,于是决定调解该案。他先从被告角度出发,没有对证据的效力做出判定,而是向原告讲明被告的处境,劝说原告给予体谅。随后又设身处地为原告着想,帮其找寻实现债权的最佳途径。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解开了原告心里的疙瘩,原、被告双方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实现了自己的债权以后,立即将欠款偿还给原告。一宗本来可能导致双方多年合作关系破裂的民事案件顺利得到解决,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事后原告多次送"红包"给张耀华均被婉拒。最后,其为大石法庭送来上述锦旗以表真诚的谢意。
心系群众 稳字当头促发展
大石法庭辖区内私营企业很多,是劳资纠纷的多发区,常有拖欠工资案件发生。这类案件处理稍有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大石镇一家皮具厂拖欠四百多名工人工资,业主下落不明。2003年的国庆节前一天,群情激愤的工人聚集到镇政府静坐,并围堵马路。大石法庭的法官接讯后迅速赶到现场,一方面配合政府做好工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另一方面立即依法查封该厂财产。经法官多方做工作,先由该厂合作经营者垫付该厂工人工资,法庭将在拍卖或者变卖该厂财产所得款项中优先支付该垫付款。当天晚上9时,工人陆续领到被拖欠的工资,解了燃眉之急,陆续散去。
2003年,番禺钟村丽晶明镜玻璃工艺厂老板钟某和黎某诉讼离婚,企业被顺德法院查封。12月11日,该厂145名工人到大石法庭,要求法庭查封钟、黎二人价值38万元的财产支付工资。大石法庭立即对二人的三处房产进行查封,但房产不足以偿付所欠工资,大石法庭向顺德法院发函要求对工艺厂设备处理时预留工人工资份额。一周之内,庭长张耀华与经办人王国良先后三次赴顺德,向离婚案件经办法官讲明工人的困难处境,并一笔笔核实拖欠工资的数额。最后,在顺德法院的积极协助下,一周后,工人们顺利拿到38万多元的工资,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去了。
像这样的案件,大石法庭每年都要处理多起,法官们的敬业精神和优质高效的审判,赢得了工人们的尊敬,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大石法庭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多年以来法官年人均结案数在300件以上,为了高效优质地审结案件,大石法庭创新了案件审理的"门诊"、"会诊"等一系列深化审判方式改革的具体制度。2003年大石法庭被广东省法院评为"全省先进人民法庭",2005年4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人民法庭"。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大石法庭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人均年办案300余件的情况下,结合地方实际,积极落实司法为民思想,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审判之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好评。最近,记者走近大石法庭,去探悉一个个殊荣背后的感人事迹。
大胆创新 效率质量齐保障
大石法庭地处珠三角地区投资置业黄金版块,辖区人口约40万,由于经济发达,自成立以来年收案量一直在2500件左右,而办案人员只有7人。大石法庭的法官们都知道,只有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同时,抓紧审结新收案件,及时解决纠纷,才能真正践行司法为民。
为此,他们深化了审判方式改革的一系列具体制度。一是建立"门诊"制度,每天由一名法官负责即时审查诉讼材料,对符合立案条件、案件事实简单的当即立案并开庭或调解,提高当庭宣判率并当庭送达判决书或调解书。复杂案件则迅速办理"转诊"手续"留院治疗",由擅长办理该类案件的法官负责审理。通过这一措施,每年约有17%的案件通过"门诊"制度即时审结,大大缩短了结案时间。二是建立"会诊"难案制度,对案情复杂的案件,由庭长组织全体法官提出意见,集思广益,供经办人参考。会诊案件每年约占全庭案件的9%,通过会诊,在法官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办案质量和速度,开辟出一条疑难案件审理的"快车道"。三是提高送达文书等程序性工作的效率,根据本地实际开创出"夜间送达执行"路线。这条路线是在前任庭长、现番禺区法院副院长黄杰文的主持下,根据辖区当事人白天外出多、送达和执行难度大的特点而开创的,从晚上七点开始,由庭长带队依次对辖区内四个镇的相关诉讼当事人送达文书或开展执行工作。这一路线的开创,极大地提高了文书送达效率,为案件的及时审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换位思考 调解结案出奇兵
大石法庭受理的案件多为简单纠纷,案件审结后双方当事人大多还要继续相处,因而维持当事人间的和谐关系非常重要,否则可能留下隐患,于是调解就成为结案的首选。
调解不仅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大石法庭的法官们大都有一手调解的绝活。在大石法庭的会议室里挂满了奖牌和锦旗,其中一面尤为显眼--"法治人心乐,官清民自安",其背后就有一个调解的故事。
原告余邦和被告叶国联签订了《工程合作协议书》,约定双方各出20万元人民币支付前期费用,叶国联保证如自合同订立后三个月不能进场施工,即将余邦预付的钱退还。由于意外原因该工程迟迟未能动工,余要求叶偿还其支付的款项,被叶拒绝,遂起诉至法院。庭审中,双方对债权数额争得面红耳赤,被告情急之下拒绝承认债务,态度十分强硬;原告被被告的态度惹恼,一定要被告立即还款。作为经办法官,当庭长张耀华得知当事人双方合作多年,交情颇深,而被告目前确实存在经济困难,还有一笔标的额相近的债权未能实现,正在等待判决,于是决定调解该案。他先从被告角度出发,没有对证据的效力做出判定,而是向原告讲明被告的处境,劝说原告给予体谅。随后又设身处地为原告着想,帮其找寻实现债权的最佳途径。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解开了原告心里的疙瘩,原、被告双方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实现了自己的债权以后,立即将欠款偿还给原告。一宗本来可能导致双方多年合作关系破裂的民事案件顺利得到解决,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事后原告多次送"红包"给张耀华均被婉拒。最后,其为大石法庭送来上述锦旗以表真诚的谢意。
心系群众 稳字当头促发展
大石法庭辖区内私营企业很多,是劳资纠纷的多发区,常有拖欠工资案件发生。这类案件处理稍有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大石镇一家皮具厂拖欠四百多名工人工资,业主下落不明。2003年的国庆节前一天,群情激愤的工人聚集到镇政府静坐,并围堵马路。大石法庭的法官接讯后迅速赶到现场,一方面配合政府做好工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另一方面立即依法查封该厂财产。经法官多方做工作,先由该厂合作经营者垫付该厂工人工资,法庭将在拍卖或者变卖该厂财产所得款项中优先支付该垫付款。当天晚上9时,工人陆续领到被拖欠的工资,解了燃眉之急,陆续散去。
2003年,番禺钟村丽晶明镜玻璃工艺厂老板钟某和黎某诉讼离婚,企业被顺德法院查封。12月11日,该厂145名工人到大石法庭,要求法庭查封钟、黎二人价值38万元的财产支付工资。大石法庭立即对二人的三处房产进行查封,但房产不足以偿付所欠工资,大石法庭向顺德法院发函要求对工艺厂设备处理时预留工人工资份额。一周之内,庭长张耀华与经办人王国良先后三次赴顺德,向离婚案件经办法官讲明工人的困难处境,并一笔笔核实拖欠工资的数额。最后,在顺德法院的积极协助下,一周后,工人们顺利拿到38万多元的工资,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去了。
像这样的案件,大石法庭每年都要处理多起,法官们的敬业精神和优质高效的审判,赢得了工人们的尊敬,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