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峰回路转的调解
【发布时间:2010-10-27 00:00:00】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 【关闭】
“10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度过一个安逸舒适的春节”。这是我近日整理材料无意中翻开汕头人洪开希给我写来的感谢信中的一句话。顿时,涉案一幕幕艰苦调解的场面又重现在我的眼前。
洪开希,这位一度沦落到开“摩的”的壮实汉子,其实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包工头。命运逆转,源自于10多年前的一场债务纠纷。
1994年,洪开希为揽到一项工程向亲朋好友多方高息筹借资金,借给施工方——珠海一家建筑公司160万元。不料,事后因工程烂尾,建筑公司前期投入打了水漂,洪开希的160万元借款也就石沉大海。
2007年3月,洪开希提起诉讼,称自己走投无路,只能开“摩的”为生,逢年过节为躲债只能睡在天桥底下,不敢回家。法院一审判决建筑公司偿还借款本息近300万元后,建筑公司提起上诉,明确说经营困难,难以归还欠款。
二审接案后,凭借多年的审判经验,我意识到调解是解决这一积怨的最佳途径。但是,第一次“面对面”调解收效甚微,10多年的追债生涯已经让洪开希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建筑公司强调自己也是工程受害方,目前公司濒临破产,根本无力还款。
我没有放弃,转而“背靠背”地与双方沟通。
洪开希汕头话口音重,每次谈话时我都得仔细辨识语调和发音,有时还得请懂得方言的同事当翻译。经过努力,一说起案情和现状就泣不成声的洪开希同意调解结案。
对建筑公司,我则苦口婆心地反复说着一句话:你们忍心要过去的朋友流落街头吗?”
一次次情法交融的分析,人性与利益的碰撞,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建筑公司同意在借款本金的幅度内清偿欠款,款项从关联公司调拨过来一次性付清。
2008年春节放假前,洪开希如数领取到全部调解款项。
当时,他哭了,那是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一种如释重负的开怀。
人民法院报 记者:杨晓梅
洪开希,这位一度沦落到开“摩的”的壮实汉子,其实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包工头。命运逆转,源自于10多年前的一场债务纠纷。
1994年,洪开希为揽到一项工程向亲朋好友多方高息筹借资金,借给施工方——珠海一家建筑公司160万元。不料,事后因工程烂尾,建筑公司前期投入打了水漂,洪开希的160万元借款也就石沉大海。
2007年3月,洪开希提起诉讼,称自己走投无路,只能开“摩的”为生,逢年过节为躲债只能睡在天桥底下,不敢回家。法院一审判决建筑公司偿还借款本息近300万元后,建筑公司提起上诉,明确说经营困难,难以归还欠款。
二审接案后,凭借多年的审判经验,我意识到调解是解决这一积怨的最佳途径。但是,第一次“面对面”调解收效甚微,10多年的追债生涯已经让洪开希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建筑公司强调自己也是工程受害方,目前公司濒临破产,根本无力还款。
我没有放弃,转而“背靠背”地与双方沟通。
洪开希汕头话口音重,每次谈话时我都得仔细辨识语调和发音,有时还得请懂得方言的同事当翻译。经过努力,一说起案情和现状就泣不成声的洪开希同意调解结案。
对建筑公司,我则苦口婆心地反复说着一句话:你们忍心要过去的朋友流落街头吗?”
一次次情法交融的分析,人性与利益的碰撞,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建筑公司同意在借款本金的幅度内清偿欠款,款项从关联公司调拨过来一次性付清。
2008年春节放假前,洪开希如数领取到全部调解款项。
当时,他哭了,那是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一种如释重负的开怀。
人民法院报 记者:杨晓梅
![]() |
【打印】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