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普法专栏 > 法治建设
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3 00:00:00】 【稿件来源:办公室】 【作者:办公室】 【关闭】

       2019年以来,广州法院引入诉前调解纠纷96.25万件,其中成功化解49.03万件;2022年,广州法院新收案件下降9.6%,实现11年来首次回落。
坚持党委领导。全市法院积极争取、主动配合,将多元解纷机制建设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工作,推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将各区“万人起诉率”纳入2022年法治广州建设考评指标。2022年,11个区中共10个区实现当年“万人起诉率”同比下降,其中最大降幅达1.1%,诉源治理成效初显。
       深化协同治理。建成“启德谐和”广州法院多元解纷中心,全面加强法院与行政部门、基层治理单位、社会调解组织等的程序衔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积极扩展市、区横向联动范围,推进台办、总工会、侨联、工商联、人社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等12部门指导下的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纳入“总对总”诉调对接资源库;会同138家单位构建“法院+”纠纷化解大格局,设立劳动争议、家事纠纷等12类76个调解室,有效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纠纷化解联动体系。
       加强司法建议。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共性问题、行业领域多发类案,向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等发送司法建议,促进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防风险、止纷争。2020年以来,就热点、痛点集中的金融、房地产、环保、教育重点行业领域,广州法院发出司法建议873份。其中,就加强银行贷款审核管理、加强全市金融放贷领域治理方面提出的司法建议,被省银保监局、市金融局充分采纳,深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
       践行示范诉讼。持续创新示范诉讼解纷模式,针对10人以上人数较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物业服务合同、涉专业市场租赁合同、劳动争议、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等涉稳涉众型纠纷,通过对代表性案件予以先期审理和判决,以“首案”效应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带动后续批量类案成功化解,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创新基层治理。设置法官联络站、老兵调解室、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驿站等基层解纷站点104个,把解纷服务延伸到基层前端、送到群众“家门口”。因地制宜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从化区法院与区综治中心、区司法局在辖区五镇三街挂牌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形成常驻镇街的“三人调解小组”,对涉土地、房屋等乡镇复杂疑难矛盾纠纷联动开展调解工作。白云区法院与区司法局合作全市首设“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人民调解员专职调处法院委派、镇街申请的调解案件。海珠区法院与区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共建“和韵”驻街工作站,深入城中村等一线调处邻里纠纷;黄埔区在全市首创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黄埔区法院联合辖区内10余个职能部门入驻,定点定员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涉法涉诉信访登记、诉调对接等服务,并以“巡回”方式开展指导调解、实质性审查司法确认申请等专业性工作。
       深化诉非分流。将家事、医疗等9类涉民生重点领域案件全面纳入调解前置程序,通过诉讼辅导员释明、立案人员指引等方式强化诉前引导,全力推进纠纷诉前分流。全省率先建立“律师先行引导非诉解纷机制”,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更多纠纷通过非诉讼手段化解。明确繁简案件识别标准,建立简易程序转换正反清单,运用“平台智能分案+分流员二次识别”的模式,减少简易案件流入普通程序。拓宽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2022年全市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结案件81460件,小额诉讼适用率26.17%。以繁简分流工作为基础,加大诉非分流力度,简易案件、小额纠纷优先引入诉前调解,简易案件上诉后,全面导入审前调解,推进大量简易案件、小额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分流化解。
       优化人才培育。出台《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试行)》《特邀调解员补贴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全市两级法院按对口法院、对口专业等分类建立特邀调解员名册及人员资料库,定期梳理调解工作情况,坚持优进绌退,激活人才“蓄水池”。制定全市法院特邀调解员培训“春耕计划”并按期举办培训班,形成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制度;每年开展全市法院十佳调解员、十大调解案例评选及新闻发布会,推选一批先进个人、典型案例并向社会公开宣传,营造“头雁领航”、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全市多家法院建立 “以案定补”机制落实特邀调解补贴,与多家提供有偿调解服务的调解组织建立合作,持续激发调解主体源动力,全面提升源头化解新效能,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向引导端、疏导端用力。
       做强在线调解平台。全面优化广州法院在线多元纠纷化解平台(简称ODR平台)解纷功能,会同广州金融权益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入失联修复技术,精简平台在线申请司法确认步骤,切实提升平台应用的便利化程度。严守保障群众诉权的底线,在ODR平台设置30日调解期限,到期未成功调解案件自动转入立案系统,坚决杜绝“久调不立”。2020年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在线调解纠纷64.25万件。
        发展“5G+”智慧解纷。整合5G智能虚拟法庭、5G庭审本、“AOL授权见证通”等新技术,保障跨境授权委托见证、调解协议签署、司法确认申请、司法确认听证、裁定书送达等全流程线上完成,为多元解纷按下“快进键”。2022年诉前调解平均用时较诉讼缩短76.5天,一起4亿余元的合同纠纷案件在一日之内完成调解、听证、当庭确认、电子送达。
        提升技术资源配置。ODR平台与广州互联网法院自主研发的网络著作权纠纷审判“ZHI”系统建立对接,借力“ZHI”系统自动提取案件要素、在线核验电子证据、智能比对侵权作品等前沿技术,有效提升著作权纠纷调解效率。天河区法院依托“天融”金融案件一体化处理平台,运用AI智能语音调解、OCR智能识别提取等技术,推动调解流程各环节提质加速。其中运用“失联修复”功能,批量调解当事人无联系电话或联系电话无法接通的金融纠纷案件,2022年有效沟通调解案件63110宗,失联修复成功率达57%。
       完善线上治理生态。广州互联网法院在阿里巴巴、腾讯、抖音等国内主要互联网平台设立“枫桥E站”线上诉源治理站点,联合平台企业及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等第三方调解力量,推动平台发生纠纷平台就地化解,有力加强互联网空间源头治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