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广州黄埔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
【发布时间:2012-07-18 09:46:13】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李彤】 【关闭】

法官在圆桌法庭开庭。

2012514,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举行听证会决定封存失足青年小刘的犯罪前科档案。这是广州市法院系统首例少年前科封存案例,也是全国法院系统首次针对少年犯罪前科封存申请举行听证会。

  据介绍,该院20064月建立广东省法院系统第一家少年案件综合审判合议庭,确立了三审合一审理模式。201110月,该院又成为广东省少年犯罪前科封存试点法院。几年来,该院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被省法院授予全省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并被誉为黄埔经验

  为失足少年

  照亮回家的路

  以前不知道自由的可贵,自从感知了看守所环境,才发觉我是多么幸福,父母的唠叨其实是一种爱……”这是少年被告人小王参加该院组织的监所感知活动后,在《被告人监所感知表》上写下的话。

  监所感知是该院四感审判模式”(亲属感召、监所感知、法庭感化、被告人感恩)的一个环节,像小王这样的少年犯大多有过这种难忘经历。

  据介绍,黄埔法院少审庭审判犹如召开家庭会议,并以家庭会议式庭审为中心,积极创新少年刑事审判工作制度,形成了涵盖各个环节的四感少年刑事审判体系。

  亲属感召是促进少年犯悔过自新的亲情动力。法院在庭审前让少年被告人的父母填写《被告人家属感召表》,或在庭审中陈述少年被告人犯罪前的良好表现、家庭因犯罪所受创伤等情况,唤醒被告人的亲情和良知。

  监所感知活动是在公安机关协助和检察机关监督下,让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少年被告人及其监护人亲身体验监所生活,填写《被告人监所感知表》,自述体验感受。

  法庭感化把公诉机关的犯罪指控、被害人的创伤修复、社会调查员的陈述、被告人的自我反省、被告人家属的亲情感召、公诉人和法官的法庭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使庭审成为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堂。

  被告人感恩是庭审的最后环节,少年被告人在法庭上陈述对犯罪的认识、今后打算和改过自新的承诺,保证以自己的行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打算和承诺都以书面形式记录在卷,由公诉机关、法院和被告人父母各执一份,作为考察其改造行为的见证。

  小王等五名少年被告人被控抢劫一案,经过家庭会议式的四感审判,即将进入宣判阶段。小王的父母向法庭宣读并提交了《保证书》,所在学校也提交了《协助监管帮教函》,表示愿意协助对小王进行监管、帮教,恳请法院作出缓刑判决。

  作为孩子的父母,对于小孩抢劫犯罪深感痛心和内疚。希望法院对其从轻减轻处罚,给予缓刑,让小孩有继续读书的机会,我们也一定对他严加管教,并配合公安机关、学校、社区的帮教。

  听到父亲低沉的话,小王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真没想到,我犯了罪还有这么多人关心帮助我!我不会忘记大家的教育,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失足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只因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较差,并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黄埔区法院坚持把爱献给这些失足少年,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点亮一盏盏明灯。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该院审结少年刑事案件305宗,占刑事案件总数的8.52%;判处少年被告人393人,占被告人总数的8.32%,其中少年犯非监禁刑适用率为39.17%,本地户籍少年犯刑满释放或考验期满后无一重新犯罪。

  特护群体

  编织保护网

  少年民事审判,如何保护好未成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院通过小朱诉其父增加抚养费一案找到了答案。

  小朱是一名在校初中生,父母协议离婚后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支付生活费500元。后来父亲以收入低为由停止支付生活费。因生活开支入不敷出,小朱于20074月向黄埔区法院起诉,要求父亲增加抚养费至每月1000元。

  小朱忙于学习,虽有母亲作为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但仍感到心中没底。恰好该院在广州中院指导下,探索少年民事审判社会观护制度,聘请了两名社会观护员,为小朱的官司四处奔波。

  他们调查走访了小朱和小朱的母亲、小朱就读的学校、父亲的工作单位,全面掌握了小朱学习生活情况、父亲收入状况。

  开庭时,社会观护员宣读了调查报告,证实了小朱的父亲有足够的收入而拒付小朱生活费,以及小朱学习、生活因此受到损害的事实。

  随后,在法官主持下开始了法庭导引程序,针对小朱父母在教育抚养小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谈话,原本的一家人消除了矛盾对立情绪。

  在法官调解下,小朱与父亲达成协议:父亲仍每月支付小朱抚养费500元,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每个节日额外增加300元,并按实际支出负担小朱中学至大学的教育费、医药费的一半。

  在小朱的官司中最早引入的社会观护制度和法庭导引制度,是该院少年民事审判的制度创新。

  原来,社会观护制度是法院在审理有关身份关系的未成年人民事案件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聘请社会观护员对未成年当事人的家庭、生活、学习、社会等情况进行庭前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为法院判决提供事实依据。

  社会观护员干了律师的活,但他们不是律师,更像是国家免费请来的保姆

  法庭导引制度则是在法庭辩论结束后,针对社会调查和庭审中发现的监护人或社会组织侵害未成年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和问题,由法官、人民陪审员进行专门讲评,指导家庭和社会组织依法保护未成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经过深入摸索,这些创新逐步成熟,并被制作成示范庭教学视频,在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少年审判工作会议暨培训班上播放。

  社会联动为少年审判提速

  少年审判和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区委政法委的领导下,该院与区检察、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为少年审判和帮教工作提速

  分别羁押、分案起诉、分案审理三分诉审模式,具体是区看守所自少年犯罪嫌疑人入监时起,即将其与成年犯罪嫌疑人分开羁押和管教,为他们设立单独的法制小课堂;区检察院将相应少年被告人单列起诉;区法院在庭审中对少年被告人实施分开审理、不公开审理。

  这种模式营造了相对隔离的环境,有效避免了少年犯罪嫌疑人与其他成年犯罪人员交叉感染

  为建立健全四感审判模式,该院规范少年刑事案件量刑制度,制定了少年被告人人格社会调查制度在押涉罪少年考察教育制度等指导细则,使少年犯罪法定、酌定量刑情节体系更加系统、具体化。

  社会调查制度,是由法院依职权委托司法局工作人员担任社会调查员,对少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在庭审中宣读《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量刑参考情节,体现了对少年被告人的人文关怀。

  考察教育制度,是由公安机关对在押少年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的表现进行考察教育,并出具《未成年在押人员羁押表现评定表》,为法律规定的酌定量刑情节提供事实依据。这项制度实施后,少年被告人悔罪表现更为明显,90%以上的少年被告人在开庭时提交了悔罪书。

  20087月,该院为改变过去少年犯由司法机关单独考察帮教的模式,与区政府所辖文冲街道办事处合作,试点共建了广州市首家少年考察帮教基地

  原来由法院负责考察帮教、户籍属于该街道的非监禁刑的少年犯,被移交到少年考察帮教基地。少年考察帮教基地由街道司法所、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目前,该基地已成功考察帮教非监禁刑的少年犯15人,全部走上正道,无一重新犯罪。

  20115月,该院又与区司法局协商,建立健全了少年审判与社区矫正的对接机制。庭审前,司法局矫正帮教部门对少年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出具加注有街道、社区等部门关于社区矫正意见的调查报告。

  庭审中,社会调查员出席法庭,介绍少年被告人情况,为法院判决是否适用非监禁刑提供依据;如决定适用非监禁刑,法院当庭办理解除取保候审手续,由司法局矫正帮教部门当庭接收少年犯及矫正材料。

  少年犯移交后,法院发出《社区矫正建议书》,向司法局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建议,司法局定期书面反馈少年犯矫正情况,为法院开展前科档案封存提供依据。

  20124月,经过与区综治办等11家成员单位协商讨论,联合制定了该区少年犯罪前科档案封存实施办法(试行),自51日起实施,少年犯罪前科档案封存试点工作有了操作规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