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爷爷,我来给您报喜了!今年高考我考了560分,高出二A线15分!”前日,18岁的杰仔提着水果来到广州第一人民医院,看望一直牵挂他的黄雁洲爷爷。一进门,爷孙俩激动地抱在一起。
杰仔是一名孤儿。2003年2月,“非典”肆虐中国,广州是重灾区,杰仔的妈妈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韦小玲与丈夫相继染上“非典”去世。那时杰仔8岁,只能与年迈体衰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近10年,一个“非典孤儿”成长为准大学生,这背后是数百个互不相识的人的爱心大接力。其中就有现年83岁的黄雁洲。他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名退休老法官,一直关心杰仔。
杰仔家里珍藏着一本枣红色的名片夹。一提起这个,杰仔的爷爷就泛着泪光,他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一群好心人这么多年无私的帮助,杰仔怎么能有今天?”
一群不是亲人的亲人
近10年来,无论是看电影、逛公园、还是召开游园会,广州中院一群老法官总是围着一个小孩转
近10年来,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温暖场景:无论是看电影,逛公园,还是召开游园会,一群老法官总是围着一个小孩转。小孩并不是他们的孙子,但他们的感情胜似爷孙。这个小孩就是“非典孤儿”杰仔。
2003年,广州市中院刚刚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法官们在报纸上看到“非典孤儿”杰仔的不幸遭遇后就坐不住了!他们马上“锁定”杰仔为关爱对象,第一时间筹集1.8万余元善款送到杰仔家中。从此,这些老法官们与杰仔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帮助杰仔成长、成才。
“我们关工委负责人换了好几任,但对杰仔的关爱像接力赛一样在坚持。”广州市中院关工委副主任费红华说,每年年初确定关工委的年度工作计划,总不忘把资助杰仔写上。时任关工委副主任李小燕说,关工委换届了,杰仔也是交接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年春节,老人们召开春茗茶话会、游园会,都会叫上杰仔。
对待这个小家伙,广州中院关工委上上下下都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费红华的儿子今年中考,于是在他的房间挂了一幅字——“驭龙夺锦”。想到杰仔今年高考,便也送了一幅给他。她想为杰仔买一部手机,挑选时却左右犯了难:买功能齐全的,担心他玩游戏,影响学习;买便宜的,又担心伤其自尊。最终,她买了一部普通手机送给杰仔,特别告诉他:“我儿子也是用的这一款。”
为了将关心照顾杰仔的事做实做细,关工委特地委派黄雁洲为联络员。黄雁洲把杰仔看作亲孙子,经常登门看望他,或打电话了解学习情况。黄雁洲和老伴经常请杰仔到家里做客,带他一起喝早茶。他还特意把自己的孙子叫回来,陪杰仔一起学习、玩耍。
每逢杰仔人生的重要时刻,关工委总会为他加油鼓劲。中考前,正值杰仔15岁生日,老人们赶到杰仔家中,将生日慰问金亲自送到他手中,杰仔深受鼓舞,最终取得好成绩,进入理想中的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
“亲爱的杰仔:见信好!在你努力学习,为考上理想大学埋头苦读之际,我们关工委全体人员向你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我们相信,在你的勤奋努力、顽强拼搏下,已经为即将来临的高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学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今年4月18日,正在紧张复习的杰仔收到一封发自广州市中院关工委的信。看着一句句鼓励的话,杰仔一言不发,心头涌过一阵暖流。
一次长达十年的接力
义工何志宝连续8年坚持每个周末为杰仔辅导3小时英语
今年高考,杰仔考了560分,其中,满分150分的英语考了124分。杰仔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杰仔的爷爷说与一位叫何志宝的义工密不可分。
2005年,杰仔上小学五年级,家中开始来了一位“何老师”。曾就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外企工作的何志宝,在报纸上得知情况后,就下决心做一名义工,帮助杰仔。
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年高考前,整整8年时间,他坚持每周末都花3个小时,义务上门为杰仔辅导英语,每学期还给杰仔100元买书,除非出差,从未间断。在何志宝的辅导下,英语一直是杰仔从小到大最擅长的科目,初中时每次英语都能考班上第一。
“8年来,他从未在我们这里吃过一餐饭,送什么东西都不要,还给我们钱,这样的好人去哪里找?”杰仔的爷爷和奶奶说,高考前最担心的就是杰仔的英语,“要是考不好,就对不起何老师!”
杰仔8岁时,父母的生命被非典恶魔吞噬;但从8岁一直到18岁,却有很多人给了他父母般的关爱。
高考后第二天,杰仔生日。有位李阿姨来到杰仔家中,带他去酒家吃饭过生日,还买了一个大蛋糕。
今年6月27日,高考放榜翌日,开始填报志愿,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可年过八十的爷爷奶奶行走都很不便,哪里能给杰仔一丁半点意见?这天,全省高考咨询会在琶洲展馆举行,近5万市民同时涌向这里,将偌大的展馆挤得水泄不通。烈日当空,人山人海,只见李阿姨带着杰仔,一手拿着分数条,一手抱着一沓厚厚的资料,挨个摊位地问。再三权衡利弊,才为杰仔圈定了志愿填报方案:第一志愿,广东药学院,可以冲一把;第二志愿,广东警官学院,十拿九稳;第三志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可以保底……
“他们夫妇都是有心人啊!”让杰仔的爷爷感念不已的是,9年前,广州白马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先生、李阿姨夫妇知道杰仔的故事后一直像爸爸妈妈一样关心着杰仔。逢年过节,韩先生、李阿姨都惦记着杰仔和爷爷,还常请杰仔到家中吃饭、小住,和自己的小孩玩成一片。
“非典”那年“六一”,公司属下的白马工作室仅用三天三夜就推出《杰仔的故事》一书。书的扉页上写着:夜深了,天还在下雨。孩子,你乖乖地睡吧。我们要替你守着,永远守着,在你头上,有一块无雨的天。
“与其说我们给了他很多,不如说他给了我们很多。我看到他,就会想,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我们看到他,就会看到这个社会充满希望,让我们相信,真善美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李阿姨说。
一串蘸满真情的名字
杰仔的爷爷有个习惯:凡是关心过杰仔的人,总会索要一张名片,如今已有150多张,有的已经泛黄
“非典”之后,杰仔与年迈体衰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遭受丧子之痛的老两口,将9岁的小孙子视为生命的全部。杰仔小学三年级到高三的每一次家长会,日渐年迈的爷爷一次也没有缺席。爷爷笑着给记者展示自己独制的拐杖——一把稍作改造的旧雨伞。乐观的爷爷笑呵呵地说:“我腿脚不好,上下楼梯可以用,下雨、出太阳也可以用啊!”
杰仔的许多举动也常常给爷爷带来宽慰。“佢好锡我啲噶(他很疼我们的),有一次我生病了没去看医生,杰仔坚持要我去了医院才肯上学,‘你这样我怎么有心上学’这一句我一直记着。”和杰仔睡上下铺的爷爷,对杰仔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而爷爷的“宝贝”——一本枣红色的名片夹,则记录了杰仔成长历程中每一个伸出援手的好心人。近10年来,凡是登门关心或资助过杰仔的人,他总会索要一张名片。如今,这本名片夹越来越厚,珍藏的名片有150多张,有的已经泛黄,但对于每一张,他都如数家珍——
“荔湾区委的罗副书记是个好人啊。”每年大年三十和中秋节,荔湾区民政局都请区内孤儿聚餐,荔湾区委原副书记罗思源都拉着杰仔坐在身边,自掏腰包送上慰问金。他对杰仔说:“以后读书、生活有困难,打电话给我,我给你解决。”
逢年过节,杰仔父母生前所在单位也会上门,送来很多礼品和祝福。
宋庆龄基金会、广州市慈善会的同志,每个月都汇来善款。
美籍华人吴枫,是原东江纵队的离休干部,90多岁了,每个月还从美国寄钱来。
建设银行广州荔湾支行客服经理林敏莉,是华南师大经济系毕业的靓女,不认识杰仔,但初中、高中都给杰仔送书包,中考后,还写了《一封给“中考勇士”的信》。
……还有更多不认识、从未来过广州的人帮助杰仔。他们来自杭州、温州、上海、北京、济南等,他们中有坚强的大男人、柔弱的女子、慈祥的老人、天真的孩子,他们是教师、商人、家庭主妇、公务员、律师、大学生、记者……
“杰仔是社会养大的,这多么多单位、这么多人,将心比心啊!今后一定要回报社会。”此刻,杰仔的爷爷最大的心愿是:杰仔考出了好成绩,要一一告诉他们。
150多张泛黄名片 串起十年爱心档案
泛黄的名片记录着帮助杰仔的好人。
昨日,南方日报记者从杰仔爷爷珍藏的一堆泛黄的名片中,串起10年来发生在杰仔与广东好人之间的一幕幕故事。150多位好人的爱心接力助杰仔这个非典孤儿考上大学。
近10年来,近乎扮演了杰仔妈妈角色的李阿姨以及每周雷打不动上门为杰仔补习英语的何老师,却仿佛成了虚拟的存在——没有个人具体信息,拒绝媒体见面采访,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他们,绝对是杰仔口中的高频词汇。另一边,荔湾区委原副书记罗思源,扮演了大家长的角色。
南方日报记者在经过多天寻访、说服,终于在昨日见到了李阿姨,并电话采访了何老师,而通过杰仔爷爷的口,速写了罗思源的故事。“不要写我们做了什么,也不要讲很多帮助的细节。”李阿姨反复叮嘱。在她看来,“与其说我们给了他很多,不如说他给了我们很多。我看到他,就会想,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我们看到他,就会看到这个社会充满希望,他让我们相信,真善美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爱心档案1·李阿姨
为杰仔庆祝生日,帮他走出伤痛
南方日报:杰仔经常和我们提起你。
李阿姨:2003年5月份,我和先生在报纸上看到杰仔的新闻,特别震惊,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如何面对父母在8天内相继离开的惨痛现实。我们在媒体报道的第二天去了他家里。
当时的他比现在胖,虎头虎脑,看到他的时候不爱说话。问什么,基本都是点点头。看得人很心疼。
南方日报:这也是后来制作《杰仔的故事》的初衷?
李阿姨:当时非典刚过,很多人对这场灾难心有余悸,但是始终觉得离一般人太遥远。我和先生希望人们可以对非典有所认识,关爱非典中失去亲人的人们。于是就做了这一本书,当时这本书还送给了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协会。
南方日报:在书里讲到给杰仔过生日?
李阿姨:2003年8月9日是杰仔父母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我们和报道杰仔的媒体租了一艘船,找了我儿子的一帮同学,给杰仔表演节目,和杰仔一起放生金鱼。他那天很开心,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杰仔的笑。
陪杰仔挤高考咨询会商量志愿
南方日报:杰仔告诉我们,从升中学、考大学,你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李阿姨:杰仔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非常希望能够一路陪伴、照顾这个孩子,尤其是在一些成长的关键节点上,好好关注他。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一起到高考咨询会了解报考情况。我们一间学校一间学校问过去。最后觉得,报广东药学院的营销专业最保险,这也是杰仔自己最喜欢的专业。
南方日报:除了聊成绩,你们平时还会谈些什么?
李阿姨:我会很关注他个人心理的成长。我跟他说,也许你的生活会比其他孩子更困难也更特别一些。但这不能成为你萎靡不振的理由。我会鼓励他,父母在天有灵,会特别希望看到你上大学、过得好。
最让我安慰的是,杰仔慢慢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南方日报:在你眼里,杰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李阿姨:阳光、善良,有一颗感恩的心。每一次小小的帮助,他都会打电话表达感谢。我家里有一大叠他寄给我的成绩单,就像每个学期末孩子会从学校带成绩单回家里一样。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母亲,很安慰。
他是懂得感恩的孩子
南方日报:很多记者都在找您。但是您几乎从来不接受采访。
李阿姨:我并不特别认为我和先生做的这些,是很特别的善心善举。杰仔要上大学了,我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他是个懂得感恩的善良小孩,也希望录取他的学校知道他会是个很不错的学生。
南方日报:这么多年来,看着杰仔成长,您应该有不少感慨?
李阿姨:其实,我觉得不是我们给了杰仔温暖,而是他给了我们温暖。他的成长,给了社会很大的安慰,给人们以正面的力量。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李阿姨:我常想,像杰仔这样的孩子,他有太多理由和机会自暴自弃。但是他没有。他在很多人的关爱下,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我想,不缺失爱的孩子一定会报答社会。
与其说我们给了他很多,不如说他给了我们很多。我看到他,就会想,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我们看到他,就会看到了这个社会充满的希望。他让我们相信,真善美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南方日报:也让杰仔有这样的信念。
李阿姨:是的,我们希望像杰仔这样的,在经历了人生磨难后依然会相信好人是多数的。杰仔是相信的。
爱心档案2·罗思源
“希望你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将来成为祖国建设栋梁。”老西关风情的如意坊,杰仔家中,爷爷颤抖着双手拿出一张保存甚好的信纸,上面有这样一句话。从这封信的落款来看,是广州市荔湾区委原副书记罗思源在杰仔15周岁生日当天所写。
一说起罗思源,杰仔爷爷总是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真是个好人啊!”每逢大年三十、中秋节,荔湾区委有一个惯例,就是带区里的孤儿去酒店吃一餐可口的团圆饭。杰仔也在其中。
“我记得很清楚,那次罗思源和另一位领导特地坐在杰仔的两旁。”爷爷回忆说,那次罗思源还自掏腰包,拿了1000块给杰仔。此外,区里每个月还会给杰仔几百元慰问金。
除了抽空亲自来家中看望杰仔,罗思源还时不时关心杰仔的学习。每次考完试,爷爷都要特意打印好杰仔的成绩给罗思源寄过去。若是杰仔成绩有提高,罗思源还不忘写来信件表扬杰仔。
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心灵扶助比物质扶助更重要。青春期之后,杰仔与爷爷奶奶渐渐有了代沟,罗思源就主张让社工和义工介入,用关爱帮助杰仔度过心理成长期。
10年成长,罗思源的呵护与爱洒满一路。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区里都为杰仔争取到免去学费的“优待”,区委、区政府、老干局、关工委、计生办……爷爷一一列举区里对杰仔帮扶的部门或机构,说:“杰仔,从来都不缺爱。”
爱心档案3·何老师
初见杰仔,“我能做的就是帮他补课”
南方日报:你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得知杰仔的遭遇?
何老师: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时杰仔读小学五年级。我有位小学同学是义工,有一天问我有没有兴趣为一个家境困难的小孩做英语家教,义务的。其实那时,我还不知道杰仔父母的事。直到补课第一天,我来到杰仔家,杰仔的爷爷奶奶才讲述了他们家遭遇的不幸。
南方日报:当时听完后是什么心情?
何老师:很难受。虽然那时候知道非典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痛苦,但是当一个这样不幸的家庭就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时,还是很难释怀。
南方日报:当时就下决定要给杰仔补课了吗?
何老师:没错。那时我才刚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不久,经济能力有限,我想我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帮他补课了。英语科目我比较擅长,所以就决定帮他补习英语。
每周上门补习,教会杰仔独立
南方日报:你这一补就是8年,听说每周风雨无阻,完全没有中断过?
何老师:是的。刚开始工作时,我还不太忙,那时候每周为他补习两次。后来我换了一家公司,出差渐渐多了起来,就改为每周只补一次,每次3小时。通常是周六或者周日上午,因为上午他的精神状态会更好。再后来到了高三,杰仔周六要上学,我就把每周日上午的时间固定空出来给他。
南方日报: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何老师:我觉得就是一个信念吧,心里一直存着,就能做到。我曾想,如果换做是我,在小学三年级遭遇那样的磨难,我应该很难跨过心里那道坎。所以,更是杰仔的勇敢、乐观打动了我。
南方日报:这次高考,他考了560分,英语124分,你对这个成绩满意吗?
何老师:满意,他是正常发挥。杰仔这孩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一直很努力。刚进入高三时,他曾排在年级七八百名,可是后来进入一模、二模,他考到了70名以内,历史甚至考过全区第二名,很争气。
南方日报:他在学习上很依赖你?
何老师:我一早就和他说,不要想全靠着我,最后要靠你自己。为了锻炼他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我甚至和他比赛做题。现在的他很独立,记得报志愿时他打电话询问我的意见,听说他要报市场营销专业后,我说,你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这个读起来会不会有困难?他说没有困难,他可以。
印象最深的是杰仔的孝顺
南方日报:你陪着杰仔一起成长,他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何老师:孝顺。我很早就知道,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会去给父母上香。有一次他还带着我过去,他告诉我房子里的摆设,沙发、凳子、床,爸爸亲手制作的航母模型,妈妈和杰仔的合照……和2003年一模一样。
南方日报:你的话好像爸妈会对孩子说的。
何老师:是啊,以前我觉得自己看他,一是弟弟,二是朋友。而现在可能是因为我老了(笑),觉得看他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南方日报:他口中的你好像更多地像大哥哥。
何老师:应该是吧(大笑)。
“赶紧学本领,报答好心人”
杰仔去医院看望黄雁洲爷爷。
高考结束了,杰仔仍然不改8年来的习惯——每天出门前先到爸妈旧居的屋子里敬上3炷香,轻诉一声“我返学啦”。门口,那棵杰仔爸妈生前栽下的年桔,第一次结出了果子。
近日记者追随杰仔的脚步,记录这个爱笑的大男孩的心路。
独立也是一种回报
画面1:前日下午1时05分,坐在的士上的杰仔焦急地抹汗——上班时间就要到了。半小时前,杰仔还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看望患病的黄雁洲爷爷。的士抵达目的地,还未停稳,杰仔开了车门飞奔向暑假实习的地点——某通信公司。
南方日报:现在打工怎么样?
杰仔:同学推荐我去的一家通信公司,每天60元,从早上9时半到下午6时,午间大概休息1小时。
南方日报:做到什么时候?
杰仔:本来做满一个月就走,没想到丢了手机,打算做到下个月中旬,挣够了手机钱再离开。
南方日报:黄爷爷生病前一直和你联系吗?
杰仔:他时不时会打电话和我谈心,教导我要努力学习,孝顺爷爷奶奶。
南方日报:黄爷爷的关心有时候会不会让你感到有压力?
杰仔:怎么会?黄爷爷他们都是为我好,希望我能自强自立。我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现在可能我还没有什么能力回报帮助我的好心人,回报社会,但是我先想办法独立,不再需要别人照顾,这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看不到爸妈最后一面至今遗憾
画面2:时间回到9年多前。2003年2月26日,冷清了很久的杰仔爸妈家,突然涌进了很多亲朋,每个人都有难言的伤痛。而因病房隔离不能陪伴爸爸妈妈最后一段时光的遗憾,直到今天,杰仔仍无法释怀。“还是要活下去。慢慢地,也就好了。”那一年,杰仔8岁。
南方日报:那时候,你8岁?
杰仔:嗯。当时是爸爸先走,过了几天妈妈又走了。当时心里有预感。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很多人在家里,就知道了。第二天,我又照常上学。那时候的很多事情都忘了,印象里,那段时间,一直很多人。
南方日报:最后见爸爸妈妈是什么时候?
杰仔:爸爸妈妈生病后很想去看他们,可是他们被隔离起来,隔离了很久,不能见。现在想起来,还会很难受。
南方日报:现在在家里会谈起爸爸妈妈吗?
杰仔:在家里都不聊这个话题。爷爷奶奶都不太想聊。他们不说,我也不提。但是我不介意谈。每年清明的时候,伯伯、姑姑他们会带着我会去给爸爸妈妈扫墓。
爸爸没做完的模型,他完成了
画面3:一辆崭新的黑色自行车停在客厅陈旧的家具中间,那是杰仔上学的“坐骑”。每天早上,杰仔来到这里给爸妈上香,总会说一句:“我返学啦”。
南方日报:现在还经常回爸妈的房子吗?
杰仔:每天都去,上学前给爸妈上3炷香,放学后再回到那里上一次。
南方日报:除了每天上香,偶尔还会在爸妈的屋子里做什么呢?
杰仔:有的时候放学回来累了,就会躺在那里睡一小会儿。
南方日报:在客厅里,看到一架名叫美国“新泽西”战列舰的模型,很气派,是生前爸爸妈妈买给你的礼物吗?
杰仔:不是,那是爸爸亲手做的,在屋子的小工作间里头还有很多,他一直喜欢制作航母模型。也有我做的(羞涩地笑)。
南方日报:是爸爸小时候带着你做吗?
杰仔:不是,他做模型的时候我在一旁看。后来他走了,我看到家里还有一些模型没有组装,就凭着记忆,接着把它做完。
杰仔爷爷: 没有好心人就没有杰仔今天
“如果没有好心人,就没有杰仔的今天。”年过八旬的杰仔爷爷,步履蹒跚,然而一讲起帮助过杰仔的好心人,爷爷的声调就高昂起来。
翻开爷爷枣红色的旧名片夹,150多张泛黄的名片整齐排放。纪录着帮助过杰仔的好心人。爷爷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好心人和基金会给杰仔寄钱。杰仔还收到好多励志的电话和信。从小学到高中,杰仔的学校也会为他免除学费,减轻了他的物质负担,而在杰仔家里,还有很多空的饼干盒和礼品盒,这些很多是杰仔父母单位逢年过节送来的祝福。
当记者问爷爷为什么能对每一个好心人的信息都熟捻于心时,爷爷说,“养大他的不是我们,是社会养大他。希望杰仔好好学本领,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现在,爷爷最想做的事,就是拿到杰仔理想的录取通知书,狠狠复印上五六十份,连着南方日报的报道,一起寄给这些多年来默默关爱杰仔的好心人。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 赖竞超 雷雨 雷辉
策划统筹 戎明昌摄影 王辉 王良珏 郑 洽